■陈胜峰
记忆如弦,拨动岁月的回音。一九八七年初夏,暑热已盛、草木苍翠,我在乐清县委党校学习的两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转眼迎来了毕业季。我刚20岁出头,在中专班同学中年龄较小,正值青春年少,颇具书生意气。
毕业前夕,乐清柳市区来党校招选一名区委秘书,条件是柳市籍优秀毕业生。因我毕业论文获党校评比一等奖,时任校长谷金标同志推荐了我。那时,杨光松同志正担任柳市区委书记,我与他的人生交集便始于此。杨书记当年四十多岁,长得一副农民脸,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干部,虽然外表看起来一脸严肃,与人交往却十分平易近人,认识的人都叫他老杨同志。
杨书记选人用人向来慎重,这次招选区委秘书也是如此。刚到柳市区委办不久,他就交代我们同来的八名同志一起编写《柳市区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也许是杨书记看过简历,再加上党校推荐,让我担任编写小组组长。同时,我还负责撰写两篇材料,写的分别是移风易俗带头人桥下村林顺宝同志、白石医院院长包存进同志。我自然是认真采访编写,用心雕琢人物形象。资料汇编定型后,杨书记仔细审读了每篇文章,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过了一段时间,杨书记又指派我到三山乡参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试点工作。在时任乡党委书记赵乐强同志的指导帮助下,我认真总结工作进度和活动开展情况,自己手刻蜡板编写了5期简报,并报送到乐清县委。时任乐清县委书记仇保兴同志通过简报了解到试点情况,对杨书记说“你们的简报我都看了,这个试点搞得很好”,杨书记听了感到非常高兴。试点完成后不久,区委便任命我为区委秘书。现在想想,这些都是杨书记对我任前的考察与历练。杨书记还多次嘱咐我“担任区委秘书的同时,多学习写一些报道,自己既能练笔,又有稿费补贴家用,是一件很好的事”。在杨书记的教导督促下,我的洞察力、思辨力和理解力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文笔得到充分锻炼,一九八八年还评上了全县十大优秀秘书、优秀通讯员。多年来,我坚持思考和写作从不懈怠,习惯就是从那时候养成的。
杨书记很讲组织原则,保密意识非常强。记得任区委秘书之前,我的一位老师来柳市区委办办事,顺路来我办公室坐坐。闲聊中,他问我接下来分配到哪里工作。我想,其他人都已经分配到位了,只有我还留在区委办,随口说了句“有可能当区委秘书吧”。老师也为我感到高兴,随后对区里一位老同志说起这事。没想到,这名老同志向杨书记作了反映。杨书记非常严肃地找我谈话,他说“组织上没有商量、也没有找你谈过话,你怎么能到处说自己当区委秘书呢”。我面红耳赤、如坐针毡,毫无隐瞒说明了前因后果。虽然此事影响不大,但我深受教育。自此以后,我数十年来历经近二十次岗位变动,有时自己或多或少了解工作去向,但从未对任何人提前透露信息,即使家人也不例外。
杨书记十分注重农业农村工作,每年三分之二时间在基层,平时开部署会现场会都会树立正反典型,让大家既受启发、也受鞭策。一九八七年入冬之际,中央部署开展冬种工作,要求各地防止大面积抛荒。一次,杨书记带着我到茗屿乡调研,他先沿着104国道到田头调研,然后才到乡政府。那天乡党委书记不在,由乡长汇报工作。杨书记听了汇报以后说:“我刚从田头过来,你汇报的情况可能与实际有较大出入,接下来还得用力抓一抓啊。”杨书记轻轻一句话,说得乡长满脸通红。尽管杨书记是农村干部,却很有战略眼光。当年,像柳市这样区一级是没有制定规划的,杨书记却与众不同提出编制《柳市区十二年经济社会发展大纲》,研究到20世纪末即2000年的发展目标和构想。他从上海、杭州、温州等地邀请了老领导、专家和乡贤,包括叶龄银、仇醒亚、姜川桂、程文棋等各界人士,大大小小座谈会开了很多次,群策群力对柳市这样小城市作出全面长远的规划,引起了省、市和县领导重视。当时,我作为起草组主要执笔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认识有了跃升式提高。
杨书记非常重视纪律作风,总是以身作则。记得一九八七年秋季抗台期间,杨书记带队到乡镇听取工作汇报,督查干部值班值守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台风过后,他立即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整肃纪律,对抗台中个别党员干部擅离职守问题进行通报批评,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杨书记交代我起草了通报,并亲自作了修改。通报措辞严厉,警醒了一批党员干部。杨书记有次出差之前,一位同志送了他300元“路彩”,在当年也算大数目。杨书记把我叫到办公室,把这笔钱装到信封里封好,让我带给那位同志,这就是杨书记的做人原则和处事艺术。记得杨书记调离柳市区委之前,带着我到白石中雁乡调研。山路崎岖,走的还是石子路基。我们坐着项目水厂工程车颠簸上去,晚上留在那里吃饭、住宿。饭后,杨书记还不忘交代我交好饭费。杨书记经常嘱咐我,一定要严谨细致,凡签字落笔要慎之又慎。我想,清风如此、正气使然,这就是从政的底线所在吧。
杨书记对我尤为关心。我父亲患病之时,在上海就医时间长、费用高,有时报销比较困难。杨书记从别人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亲自打电话吩咐“对这样一位老实的农村干部,一定要多给予照顾”。当时我家里非常困难,杨书记嘱咐我“有困难跟我说,组织一定会给予帮助的”。我父亲去世那天,杨书记当天就到我老家智广村悼唁,并反复嘱咐我“你要好好照顾母亲”。人与人的感情,总在点点滴滴中积累沉淀。杨书记的恳切之言、关爱之举,如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我的心。我在瑞安工作期间,一次杨书记陪同原省委副书记陈法文同志来瑞调研,他看到瑞安的变化,感到非常欣慰,同时还不忘嘱咐我“你主政一方,担子很重,要不断努力,不要骄傲、不要懈怠”。杨书记的叮嘱,让我得到了鼓励和鞭策,使我工作更求扎实、更求稳健。
回忆往事,记忆犹新,悉心体悟,感人至深。杨书记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曾长期工作在农村,退休后仍不忘劳作、满园果蔬,是地地道道农村干部的真实写照。我在杨书记身边工作不到两年时间。虽然日子不长,但他如长者般提携、老师般教诲、慈父般关爱,为人处事、言传身教启迪了我、影响了我、教育了我,让我永远铭记于心。
杨书记,无疑是我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