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是清朝第一位对瑞城河道进行治理的县官
瑞安知县周鼎的治河之道

    周鼎,字峙三,号星堂(生卒失考),江西抚州府金溪县人,登清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三甲第四十名进士。乾隆二十二年(1758)任嘉兴府石门县(今嘉兴市桐乡市崇福镇)知县;乾隆二十四年,兴水利填塞三水门。

    乾隆二十六年(1761),周鼎任瑞安知县,爱民重士,办教育兴治水。初任,即建万松书院于万松山半山腰上的万松庵中,请名师讲学,一时兴盛。后世名士余永森、端木国瑚、金晓、胡梦梅、端木百禄等都有诗赞。清项霁《万松讲舍》云:“啸咏精卢夜,松风破郁燕。哈声雄似犬,鬼火远疑灯。旸晏明珠斗,天清转玉绳。汝南先德尽,青竹待谁登。”

    翌年,泮池淤塞。周鼎钦佩瑞邑于唐宋间人文蔚兴,遗风犹存,曰:尤不可无泮水!无泮水不可谓泮宫。遂将文庙前河道凿广数尺,上缭短垣,下通舟楫,改浚旧池为新泮池(今解放中路新华书店所在地),以合古泮宫之制。

    周鼎察得城内河道淤塞已久,居民饮水困难,火患频仍,即详视地形,捐廉开浚,谋划筑埭于城北,以引东水;筑埭于城东北,以引北水。两埭均为砌石堰坝,顶可溢洪、过船。又在城东门外射圃侧(今吊桥头东菜巷西侧),拦引今锦湖街道畚斗岱山径流水,经周岙、后垟,注东濠河,从虞池环璧水门南流入城;再在城北锦湖桥西(今忠义街塔儿头北畔),拦引原横山乡(今锦湖街道)集云山径流水愚溪,经岘后河,注北濠河,从北永清水门(今北濠河桥处)沿西河(今邮电南路)南流入城。并令生员胡登瀛、王纶、方书、叶锦洲、林中模等为浚河董事,实任其责,奉命募民疏浚城内及绕城诸河道,仍开龙波门(今龙首桥)以利导泄,其它各埭均废。于是清流直冲入城,贯通纵横河道,调节城内水位,以利导泄,长流不腐,航运、消防、排污以及居民饮用,各尽其便,使之蓄泄得宜,火患亦熄。

    瑞城自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开辟水门,到明万历七年(1579)瑞安知县齐柯疏浚城东河,积土成渚于河中,形成拱瑞山,再到清乾隆二十六年筑埭于两濠,名之“濠河新埭”,历时近400个春秋,采取一系列拦引水源入城和导泄的水利设施,始趋完善。而濠河两新埭更有其特殊之处,引诸水入丰湖与温瑞塘河浚通,致使环城南绕至镇海门濠河潭,航道延长1462米,与飞云江仅一埭之隔,空木船可人工越埭,以致瑞平两邑海味及山珍,随之内河航道的开通,源源不断地运往温瑞塘河沿岸及温州府,扩大了商贸,真正实现了鱼米之乡之誉。

    因周鼎的举措德行卓越,受到邑人的爱戴,并谓他善堪舆,浚河后科甲踵兴。此言也确实有据,仅清代瑞安登文进士21名,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一甲探花的孙希旦,成为清朝温州进士中唯一进入一甲的人,声名大震。周鼎曾自言云:“筑埭与开河,功多怨亦多,千秋百世后,功在怨消磨。”在任仅三年,确实如其所说。他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对瑞城河道进行治理的县官,邑人感其德,立于名宦祠祀之,至今追思不忘。

    参考资料:《清乾隆年进士名录》《清·乾隆瑞安县志》《清·嘉庆瑞安县志》《瑞安市志》《瑞安市水利志》《瑞安市环境保护志稿》《瑞安市自来水志》《瑞安市城建志》《瑞安市教育志》《瑞安市地名志》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玉海楼
   第00004版:财富榜
瑞安知县周鼎的治河之道
500多年前
马屿上郑村出了位能人叫郑璟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3 瑞安知县周鼎的治河之道 2023-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