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能教书育人 武能披甲上阵
500多年前
马屿上郑村出了位能人叫郑璟

    郑璟,字朝义,明代安固荷川(今瑞安马屿镇上郑村)人,生于1448年8月15日,卒于1499年4月10日,享年51岁。

    郑璟少时天资聪慧,读书肯用功且持之以恒,学识超人。在镇远侯顾溥(1461—1503,明中期将领、勋臣,十三岁时袭封镇远侯爵)府上执教,用心戮力,受教者个个学有所成,举授司训之职。跟随镇远侯远涉贵州平叛,在幕僚舞台上长袖善舞,尽展谋略才干,因功勋卓著,战后授制银基司知事。天嫉英才,在其转任通政使司知事不久,生命戛然而止,留下许多遗憾。

    少时好学

    因才执教侯爵府

    据谱谍记载,五代晋天福年间,闽人金紫光禄大夫郑千之为避闽王虐政,迁居八湖环绕之地安固荷川(即今瑞安市马屿镇上郑村)繁衍生息。明代中期,郑氏后人、内阁学士(谱谍标注,无史料佐证,存疑)郑胜川,生育了6个男孩,郑璟排行老幺。郑璟虽出身官宦家庭,但他从小不骄气,不爱玩耍,整日以书为伴,以学为乐。由于天资聪慧,又肯下功夫,天长日久,知识集腋成裘,才学突飞猛进,弱冠时,他的才名已经传扬于十里八乡。

    成年后,郑璟读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自己所学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老百姓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他针对浙江一些地方存在的嫁女比排场、比嫁妆,以致一些家庭难以承受,不愿养女孩,个别父母甚至溺死女孩的陋习,他上疏朝廷阐明利弊关系,要求予以摒除。朝廷“遂严其禁,周天下非止浙中矣”。

    后来,他来到京城游学,广泛接触京中学友,交流学习心得,交流文章写作技巧,谈琴说画,吟诗作对,他的才学逐渐引起大家关注。镇远侯顾溥听说其学问高深,且贤良有德,就请他到家中担任私塾先生。郑璟不负所望,将自己平生所学悉数传授给了侯府子弟,使他们个个都学有所成。

    之后,镇远侯推荐他担任了司训之职。司训即教谕,相当于当今的县级教育局长,官阶为正八品。明朝一代,科举中考中进士的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等同进士出身)第一任职务一般都是教谕。著名清官海瑞就是先在福建南平任教谕,三年后才到浙江淳安任知县的。一个没有取得科场功名的人,凭借日常教学表现就能担任司训职务,足见镇远侯对郑璟的欣赏和重视。

    投笔从戎

    贵州平叛建军功

    明孝宗弘治二年,即1489年,镇远侯顾溥外调镇守湖广,郑璟也一起到了任上。当年,恰逢贵州苗族蛮夷冥顽不化群起造反。朝廷宣布苗夷罪状,并命镇远侯顾溥统领各路人马前去讨伐。

    郑璟作为镇远侯作战班子参谋人员,也披甲上阵到了前线。在瞬息万变的战争状况下,郑璟淡定从容,殚精竭虑,周密谋划,努力拿出最佳作战方案,帮助镇远侯从胜利走向胜利,发挥好幕僚运筹帷幄的作用。每临战况复杂、幕僚众说不一、难以决断之时,镇远侯都会单独听取郑璟的意见建议,以完善战役战斗决策计划。“君在行间,凡军务机策缘征知著割裁区处(见郑璟墓志铭)”。郑璟突出的军事才干使镇远侯获益匪浅,很快赢得了平叛胜利。

    苗夷叛乱平定后,镇远侯罗列郑璟在平叛中的功绩呈报皇上,提拔郑璟担任制银基知事(正七品),并仍旧在军中担任幕僚,这样做的目的大概是出于更好地发挥郑璟军事才能、更好地安抚边疆的考虑。不久,郑璟又被调至通政使司担任知事,正当大家觉得他能登上更显赫位置而大展鸿图、建功立业的时候,郑璟却不幸亡故了。

    以诚待人

    乡贤合力铸墓碑

    在族人的帮助下,郑璟的棺椁从京城运回故乡,葬于马屿镇团屿山的刀鹰岩下。由于郑璟平时为人仗义,做事低调,待人诚恳,在朋友圈中人缘极好。京中乡贤在深感痛惜的同时,纷纷提议给其树碑,褒其平生功德,以传于后人。经众乡贤合议,由王瓒负责撰题墓志铭、王朝佐负责书写、杜整负责篆刻。

    王瓒(1462—1524),龙湾永中李浦村人,1496年考中进士,殿试得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正三品)。他是一个以社稷苍生为念,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正人君子。

    王朝佐(1466—1514)是郑璟的儿女亲家,古代讲姻人,平阳县万全三都金阳里人,1496年考中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员外郎(正五品),他以书法造诣深厚闻名于乡贤,请他书写碑文正得其长。

    杜整(1442—1502),飞云杜山头村人,1478年戊戌科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从二品),一生“爱民如赤子,清廉似白霜”,在官场“以公允称”,廉声远播。

    三位乡贤同心合力完成了任务,了却了大家一桩心愿。墓碑矗立在郑璟墓旁的亭子(老百姓叫官亭)里。几百年来在族人的呵护下,郑璟墓地安然无损,遗憾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刀鹰岩被人为破坏,墓穴被填埋,官亭被毁。如今,在现场只能看到一片繁茂的杂草,古迹已荡然无存。据悉,当年墓碑被有心人沉入湖凼中予以保护,时过境迁被打捞出来重见天日,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可供资鉴的宝贵历史素材,还郑氏乡贤一个较为客观清晰的人生历程。这大概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薪火相传

    家国情怀载史册

    郑璟娶同乡吴氏为妻,初生两女一男,两女长大后嫁人,男孩因病早逝。郑璟50岁时又得一子,因当时将赴新任需要马上启程,郑璟给这个襁褓中的儿子起名郑转生。

    郑璟亡故后,吴氏带着子女返回故乡上郑村生活。500余年过去,由于历史过于久远的原因,郑家的后人生平功绩已无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上郑村里郑姓村民绝大部分是郑转生或郑璟兄弟的后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后来者秉承前贤维护国家完整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谐,坚决与反动落后势力作斗争的家国精神,他们爱国家跟党走,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1948年8月,郑氏村民在当地中共党员的带领下,带着土枪土炮、煤油和稻草到江上茶亭与江上村民一道,冲进国民党新渡桥炮台将其焚毁,拔掉了可能给解放大军南进造成伤亡的钉子。同年8月间,上郑村郑氏党员和30名群众装扮成游击队、短枪队,冲进江浦乡政府,将载有反动内容的文件薄册烧毁,赶走在旧政府工作的一干人等,摧毁了乡政权。1949年5月9日夜,驻文成大峃镇的浙江保安四团后勤人员企图乘船沿飞云江向外海逃跑,中共瑞安南区区委急令沿厚、锦溪和双江乡民兵群众沿江拦截,并予以俘虏,上郑村动员党员、民兵及群众50多人参加行动。参战人员在江边沿岸筑起人墙,喊声阵阵,惊破敌胆,敌后勤人员慌了手脚,木船在荆谷沙垟岸边沙滩搁浅,众敌上岸投降,马屿获得解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玉海楼
   第00004版:财富榜
瑞安知县周鼎的治河之道
500多年前
马屿上郑村出了位能人叫郑璟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3 500多年前
马屿上郑村出了位能人叫郑璟
2023-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