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瑞城记忆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要写诗
——为云江诗社创刊作序

    诗是重要的文学体裁,古体诗作为古人境遇和志向的精炼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经典。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人类文化的图腾。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治国先修身!诗书琴画兼得,是掂量知识分子人文涵养的尺度。写诗不仅是读书人的雅趣,写出好诗更能展现文人的君子风度,所以大文豪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瑞安出才子”,瑞安也出了不少会写好诗的文化名人。宋代诗人曹豳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和对事物的格致甄微写就了一首《春暮》: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是瑞安唯一入选千家诗的杰作,为我们瑞安人增光添彩。到了晚清,黄绍箕之父黄体芳从任上退休回乡静养。不甘寂寞的他想辟一处可雅集畅饮、吟诗诵赋并可供奉乡贤诗人牌位的地方。此念头与王岳崧、胡调元等几位离官回瑞的雅士们不谋而合。于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共同出资在瑞安小东门外买了一处桑田,建三间小楼,并以唐孟浩然“把酒话桑麻”的诗意,取名“话桑楼”。晚清大儒孙锵鸣亲撰一联:

    清新开府,俊逸参军,香火共一堂,每当月夕风晨,结习未忘,定有吟声空际落;

    白水东城,青山北郭,渔樵分半席,遥想天容海色,衰年多病,恨无眼福望中收。

    此楼落成后,诗人词客,学者文士,簪缨杖履,不绝于楼。至近代,花信楼主人洪炳文博学多才,善赋诗词,为瑞安当时诗坛的标志人物,他和乡贤王凝、项骧、薛钟斗、许铸等五人都是柳亚子创办的南社社员。

    公元一九二四年间,乡邑宋慈抱等能诗善文之士四十余人,于探花楼楼旁隙地筑屋三椽,结社于此。因在陶尖山下,故名 “陶社”。屋中悬有两对联语,分别是:杜老突兀见此屋,苏子敏捷好论诗。莫道兰亭无继跡,须知莲社有攒眉。陶社社员经常聚首吟诗赋词,晨聚夕散,乐不思归,陶社成了瑞城的一处人文胜景。后陶社又改名为云江吟社。上世纪九十年代,陶社建筑坍圮。陶社的遗址就在瑞中的新校园里。今年学校将在校园重建陶社建筑,并借机成立“云江诗社”,旨在景仰先贤,昌明瑞安文化。无论是南社的社员,还是“陶社”的诗友,其中不少是瑞中的校友,如洪炳文担任过瑞中的教师,王凝、项骧、薛钟斗是瑞安中学的学生。日后成为国学大师的校友李笠(李笠,字雁晴,瑞安人,1914年本校旧制毕业。曾一度在瑞中任教,历任中山、之江、中央、南开、复旦等大学教授),1913年在瑞中读书时相约几位同窗好友在西岘山鳌阁结“岘山文社”之盟,于此吟诗撰文。

    秋野寒光碧,繁霜染芦荻。

    菊开草色黄,枫落蓼花赤。

    西风动木黍,夕阳留沙碛。

    天高宇宙清,最爱远山瘠。

    ——李笠

    在李笠先生遗留的记载中,先后曾与他一起在“岘山房”读书、写诗、作文的同学好友,有蔡泽民(又之)、李光祖(桐叔)、朱叔岳、戈鸿羽、周予同(周蘧)、李放等人。1914年他整理、手抄,汇集了一册《岘山文社诗词稿》,其中有他和周予同、李光祖、李放四人所写的古诗117首,词21首,并致函周予同,邀其作序。然而在1916年周蘧的“岘山文社诗文录序”中,已增为诗二百余首,文百余篇。这些诗词基本是拟一命题,约定律式,每人各吟一首。现在看来,那时瑞中学生的国学知识和诗词功底真的是相当了得。1938年卓公祠校区建成一幢西式两层楼房,取名“勤思楼”。楼上设有校长办公室,又名“丈二诗社”,以室高一丈二尺得名,是校内外古诗爱好者定期吟咏之所。大约1946年左右,瑞中学生郑熹和苏寿桐、徐之淮、孙钢等七位学生组成“江滨吟社”研习古诗词,后被邑人称为“江滨七子”。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中有许多生活体验和心灵的诠释,有形而上的人生思考。在民国时期的几本瑞中校刊里,发现很多师生的吟唱佳作。在1928年《瑞中·创刊号》上有一篇学生项頲的《含羞草》:

    奇哉含羞草,一触叶下垂。

    孩子以为异,时时来扰之。

    苟无畏缩性,安患他人欺?

    我国受侮辱,由来自可知。

    青年有为者,学雄勿学雌!

    诗言志。这首诗通过对含羞草的观察,联想到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怒其不争,号召青年要有刚烈血性和对民族复兴的当担!在《瑞中·创刊号》上还惊奇地发现张之玉校友一人发表了五首诗作,我猜他应该是当时学生中著名的诗人了。其中《愚溪写游》:

    郭外青山夕照斜,千竿修竹是谁家?

    溪回路转藏幽景,一路清流漾落花。

    张志玉 (之玉)是瑞中英烈中第二位牺牲的烈士,1908年出生,瑞安汀田人。1926年瑞中毕业,学业成绩优异,能诗,精武术,思想进步,曾任校学生自治会主席。1927年2月,经林去病校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农村从事秘密活动,以创设拳坛为掩护发展党组织,多次在莘塍、塘下发动群众开展闹荒斗争。1930年6月,出席中共浙南代表会议,分配到浙南特委机关工作。9月14日,特委机关遭国民党军警包围,他赤手空拳和敌人搏斗后被捕,16日被押解温州松台山刑场,被杀前依然昂首挺胸,神色自若,不肯下跪。从张志玉校友身上看到了瑞中学子的满腹经纶和铮铮铁骨,我们的英烈文武双全,既有革命的豪情,又有诗人的浪漫。《瑞中校刊》第一、二期刊行于1937年和1938年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师生创作的诗词基本以抗日救亡为主题了。这也印证诗歌与其它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要立足现实,反映时代。歌德说“应该拿现实提举到和诗一般的高”。

    青年学生有诗一样的年华,有最充沛的激情和最大胆的想象,于是说每个年轻人就是半个诗人,诗属于青年。同学们的学习任务繁忙,应试压力沉重,但不能因此放弃对诗的兴趣和写诗的天赋。如画的校园也不缺少诗的创作题材。“拾石雨花,寻诗扫叶”,天空的流云,河畔的垂柳,成群的白鹭,夏日的蝉鸣,奔爬的松鼠,还有那陶峰夕照,花开艳阳……都可能触动大家的灵感,成为创作的对象。鲁迅先生说“好诗已被唐人做完了”。我想哪能呢?其实还有大量的好诗、传世之作等待同学们去创作。诗歌是一种圣洁的美,如那天上的雪绒,值得静静地去欣赏抚摸,用心灵去品味字字句句的美丽。我们期待,“云江诗社”的创刊,犹如最艳丽的花朵开在最稚嫩的新枝上,一定是醉人的风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天下瑞安人
   第00003版:RUI时评
   第00004版:瑞城记忆
我要写诗
在陶社里吟诗
瑞安日报 瑞城记忆 00004 我要写诗 2023-3-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