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瑞城记忆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陶社里吟诗
■陈良明
扫一扫,看更多图文

    公元一九二四年间,乡邑胡调元等能诗善文之士四十余人,于探花楼楼旁隙地筑屋三椽,结社于此。因在陶尖山下,故名 “ 陶社”。关于陶社需要几点说明,一是因为台风、因为火灾,建了毁,毁了建,几度兴毁,导致不同的史料中对陶社建筑的时间表述各不一样,公元一九二四年应该是第一次建造的时间。其二,陶社紧挨着探花楼,过去不少人把陶社误以为就是探花楼,曾经因此闹过笑话。其三,陶社是民国时期瑞安文化名人的一个众筹项目。当时瑞安的一批文人雅士,自掏腰包,众筹建了一个好地方,自娱自乐,成为瑞安的美景雅集,这也许给了我们今天的文化人一个启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陶社最后一次被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工人的不慎连同探花楼一起失于火灾。

    公园路李维樾(明末)、胡超群(清末)、林庆云(清末)三座名人故居,原来是港瑞新玉海开发项目中根据协议要保护的古建文物。本来要原址保护,后开发商为了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要求异地保护。林庆云故居被迁移到利济医学堂的东边,剩下的两幢古宅没有地方落地,房子被拆了很久,就是没建。铁肩担道义,这其中要感谢瑞安市人大、政协及瑞安文化界有识之士的持续关注,特别是瑞安市政协副主席王翠珠、提案委主任季雯雯等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顶住重重压力,锲而不舍的监督,她们也遭致很多人的不理解。终于在2014年,瑞安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公园路李维樾 (明末)和胡超群(清末)两座名人故居迁至瑞中校园,重建陶社景观。在建设过程中,因工程的质量与工艺等问题,工程队被换了两批,包工头恼火地差一点要跟我打架。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用心。还好,有那么多有心人的出力,难事总算做成。楼成,我请全国著名书法大家陈振濂教授题写了“陶社”楼名。两座名人故居完成迁建,恢复了陶社人文景观,丰厚了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可谓一举三得,不仅利在当代,而且功遗千秋。现在有了新建的姚琮故居,在现代化的校园里形成从民国、清末到明末跨越三个朝代的古建筑群,成为百年名校的一道亮丽风景!

    为了让老宅散发更浓的古韵,我与贾克志副校长等几人经常在双休日、节假日,到瓯海藤桥上埠头村(古旧市场)采购老物件。一次一次,一户一户,一批一批选购,竟然成了当地“知名大客户”,后来一到那,村民们就说:“这校长又带人来了。”争相给我们推销家里的老古董,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在两幢老房子里,建成了国学书房、李笠生平展览、陶峰书屋、政协之家、瑞中民主党派活动室、茶室、接待室和会议室等,真正做到了活态利用。说实在的,一座木结构的老房子,如果关门闭窗,不出三到五年,就要开始腐朽倒塌。现在每天看到师生们进进出出,百年古宅飘出满室书香,仿佛瞧见了红楼梦大观园里的热闹场景,犹如从前老同志每天喝了青春宝,大有再活一百年的信心。这里要特别感谢粤港澳台校友会、李继朗校友、1999届(7)班校友的贡献。现陶社整体建筑成为浙江省语文学科基地,在全省的几大语文学科基地里,瑞中基地是最有品位的文化场所。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这座百年老宅焕发新生命,书写新故事。

    在冬日暖阳斜照下的案桌前看书,在陶社六月满堂的荷香里吟诗,也许将成为学生们一生最美的遇见!为了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基地的文学性功能,我建议瑞中文学社的指导老师、瑞中大诗人张玉锡先生指导成立瑞中学生诗社,丰富校园的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特长。我们希望瑞中不仅要出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也要出诗人,甚至既是科学家,又能当诗人。2014年瑞安中学云江诗社成立, 2015年2月刊出了学生的诗集。应张玉锡老师诚恳得无法推脱的请求,没办法,我只好班门弄斧,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这好比从未下水的人,当了游泳教练,而且在岸上说得头头是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天下瑞安人
   第00003版:RUI时评
   第00004版:瑞城记忆
我要写诗
在陶社里吟诗
瑞安日报 瑞城记忆 00004 在陶社里吟诗 ■陈良明 2023-3-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