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盘点民国“瑞安十才子”
■谢公望

    民国二年(1913),江苏如皋才子冒广生来温任瓯海关监督期间,先后筑瓯隐园,建永嘉诗人祠堂,广结温州文化界名流,一起搜集乡邦文献,辑成《永嘉诗人祠堂丛刻》,并当众赞扬薛钟斗、宋慈抱、陈闳慧、夏承焘、李笠、李孟楚和李仲骞等七人为“永嘉七子”。“七子”中瑞安人占了四子。这四子,在瑞安与洪锦龙、伍倜、许达初、周予同、郑剑西、陈俊等6人,平时经常以文会友,相互切磋酬唱,因而在民国九年前后,这10人便被时人合称为民国“瑞安十才子”。

    洪锦龙

    洪锦龙(1870—1918),字幼园,瑞安县城人,戏剧家洪炳文(楝园)长子。少承家学,青少年时便以文名声望鹊起。曾与其父一道加入梅冷生发起组织的“慎社”,多次参与社集酬唱。民国六年,瑞安政界、文化界名流许燊、孙诒棫、孙诒泽等在其父《洪楝园先生七秩双寿征文启》中称“长子锦龙,诗、古文、辞,绮丽清新,为一代名流所奖许”。他比民国“瑞安十才子”中其他9人都年长一二十岁,且才华超群,故其余9人都以师事之。李笠称他“洪幼园夫子”。宋慈抱在《题洪幼园茂才遗文》中称他“君最文章压众英”。然而天嫉英才,48岁时他便先其父驾鹤西行,去世前夕与其父作诀别,有“此去五云楼阁好,来生誓不下红尘”之句。洪炳文则以“传结三生石上因,腊梅香里去归神。碧云洞府多安乐,作个吟风弄月人”,为他送别。著作有《蛰存斋诗文稿》二卷。

    薛钟斗

    薛钟斗(1892—1921),字储石,号守拙,别号西岘山民。瑞安县城人。青少年时就读瑞安公立中学堂,语文习作屡得“才气纵横、不可一世”“文笔开展、议论新警”等评语,1911年考入杭州政治专门学校政治科,1914年因父亲亡故,无力继续上学。赋闲在瑞安时,与周予同、郑剑西、许达初等常在一起吟咏唱和,被邑人称为民国“瑞安十才子”之一。

    1917年,冒广生慕其名,特聘他为瓯海关邮电检查员,并邀他与宋慈抱进入瓯隐园,教他专攻词曲之学。冒广生作《戏言》,把温州的南戏和永嘉学派的学术合称“二霸”,嘱他补充。薛钟斗就见闻所及为之增补,名曰《戏言校记》。次年,冒广生离温赴京任职,他也辞职回到瑞安担任瑞安中学国文教员。1919年接任瑞安公立图书馆馆长,次年在图书馆设立志科,并撰写《设立志科通告》,准备续修瑞安县志。讵料就在这年十月,天不假年,因疾暴亡。遗著有《寄瓯寄笔》《西岘山志》《孙籀庼先生年谱》及《东瓯词徵》等。

    李笠

    李笠(1894—1962),字雁晴,曾名作孚、雅臣,瑞安县城人。3岁丧母,由父亲抚养成人。1914年瑞安中学毕业,因无力升学,便一边担任家塾教师,一边刻苦自学。1920年,参加由梅冷生等发起组织的文学团体“慎社”,这期间与同邑的薛钟斗、宋慈抱、伍倜等结为朋友。1924年开始受聘省立温州十师,此后30余年历任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之江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他持身严谨,刚正不阿。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仗义佐袒闻一多,触犯当局,拂袖辞职;在暨南大学支持学生反内战,手草宣言,谴责国民党当局,被免职。

    李笠一生悉心研究经史,尤以校勘学最为昭著。著作有《殷契探释》《韩非子集解》《墨子间诂校补》《校勘学》《中国目录学纲要》等。尤其是《史记订补》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得到章太炎、杨树达等国学大师、专家的高度赞赏。

    宋慈抱

    宋慈抱(1895—1958),字墨庵,瑞安县城人。天资聪颖,博学强识。8岁能诵《毛诗》,14岁随父到叶园赏菊,立作一绝云:“秋来霜叶尽辞枝,惟有黄花傲自持。千古知交陶彭泽,未容俗眼判妍媸。”19岁就读温州政法学堂,师从王景羲(字子祥),文思大进,著述迭出。1917年被冒广生特聘与薛钟斗客居瓯隐园读书及校勘《永嘉诗传》等古籍。1920年参加“慎社”,与温州文坛当时的名流广为结交。

    抗战初宋慈抱任瑞安中学语文教师,后应邀参与编纂民国《瑞安县志》。抗战胜利后参与浙江省《通志》之撰述与讨论。1950年起,受瑞安县文教科之托,从事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收集的古籍图书的整理、编目工作。此后,先后任瑞安县政协委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等职。著作有《续史通》《墨庵骈文集》《廖天庐诗文集钞》《两浙著述考》等。

    伍倜

    伍倜(1897—1968),字叔傥,瑞安云周人。青少年时从乡儒周筱龄读《文选》,后在温州池上楼受业于乐清高性博,习桐城古文。民国四年(1915)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与傅斯年、俞平伯、顾颉刚等同学。毕业后初任温州十中。民国十年参与金嵘轩、周予同等组织的知行社。后由黄侃介绍,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从1925年至1946年历任私立光华大学、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中央大学教授。期间,1939年朱家骅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他应邀出任秘书长。仅3个月,朱调任、他亦辞。抗战胜利后,仍在南京中央大学兼中国文学系主任。1949年赴台湾。一生执教49年,杏坛春风,到处化雨。

    伍倜文学功底深厚,诗风潇洒豪放。时人评价他的诗“拟南朝之疏放,接魏晋之古朴”。胡适则称“叔傥的诗是用气力写的”。遗诗数千首,遗著有《八代诗论》《穷照录》《暮远楼诗稿》。

    许达初

    许达初(1896—1970),名达,以字行。瑞安县城人。青少年时曾入浙江私立法政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派到江苏省盐城警察局任职。不到一年便离职回乡。他与郑剑西、陈小鲁是邻居,年龄相仿、爱好相同,与郑剑西更是成为莫逆之交。每每共同参与弹词、京剧票友活动。先后加入当时的“清音社”,结交老一辈文化名流王岳崧、李潄梅、洪炳文等。他还曾经提议,并选址今广场路东榕树下一雅室,开展京剧票友活动,后移居杨衙街改称组织名为“国声社”,是瑞安历史上第一个研究京剧的民间团体。

    民国七年(1918),许达初从名医张竹卿习医。27年又参加陆渊雷“中医函授学社”学习。他擅长中医内、妇科,一生从医50余年。1962年被评为省级著名中医师。他读书务求甚解,不迷信名人,遇有不解之处,敢于质疑辨惑。曾在《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10期)发表《关于桂枝去枝加茯苓白术汤的争鸣》一文。1964年在《浙江中医杂志》发表《读曹氏〈伤寒发微〉质疑两则》。著有《壶隐庐医》,惜未成书而与世长辞。

    周予同

    周予同(1898—1981),学名蘧,字予同,笔名天行,瑞安县城人。民国五年(1916)瑞安中学毕业后,以第一名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结识鲁迅、李大钊、顾颉刚、钱玄同等名流。“五四”运动中,他以高师学生代表身份参加火烧赵家楼。民国九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北师大。此后,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编辑、《教育》杂志主编、安徽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在暨南大学时曾与蔡元培、吴敬恒、陈望道等署名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与夏丏尊、柳亚子、刘大杰等署名发表《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1925年8月,任“吴越史地研究会”理事,12月,与马相伯、陶行知、邹韬奋等署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此后于1932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1934年出任复旦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周予同历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等。1959年兼任《辞海》副主编,1961年任大学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主编。著作有《孔子》《朱熹》《中国现代教育史》等。

    郑剑西

    郑剑西(1901—1958),名闳达,以字行,瑞安县城人。从瑞安中学毕业后,起初曾一度做小学教员,不久客居北京,从京胡名师陈彦衡学习京胡。由于天赋高、悟性强,颇有“胜蓝”之誉。曾经为梅兰芳操过琴。抗战期间曾一度在河南省政府从事文秘工作,因厌恶官场游戏规则,不久辞官回乡。一次名旦筱茹珍在温州登台献艺,聘请郑剑西为她所演《玉堂春》操琴,不料中途忽然断了一根琴弦,他居然用一根弦为演员完成《三堂会审》的演奏,被称为戏剧史上神奇的一幕。新中国成立后,受周信芳之邀,出任上海京剧院编剧。先后为周信芳整理《四进士》《追韩信》等剧,本人则著有《鱼藻宫》《丹青引》等剧本,并参与集体编著了《闯王进京》《黑旋风李逵》等大量戏剧作品。

    郑剑西多才多艺,对琴及诗、书、画均有较深造诣。池志徵称他的诗“超雅流利不让东坡”。书法大家关百益则称“瑞安郑君剑西,风雅之士也,多才多艺、世鲜其俦……”他的书法条幅《长安秋兴》被纳入《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1989年10月版)》,条幅注解称“故其书法正面开张,气势雄浩,不乏古意,却具有自家风貌,于晚清学颜(真卿)中又开一新境界”。

    李孟楚

    李孟楚(1898—1963),原名翘,字炜仪,瑞安县城人。宿儒李芑(1876—1927)长子。其父清末廪生,科举废除后,专力诗词书画,尤精医术,察形辨色、洞知病源,被称“神手”,著有《东瓯本草》四卷、《养拙斋诗文集等》,《瑞安市志》有传。李孟楚从浙江省第一中学毕业后,初任瑞安中学教员,1921年参与金嵘轩、周予同等组织的知行社,1923年,应校长金嵘轩之聘,执教省立温州十中,与朱自清、夏承焘、伍叔傥同为国文教师。此后,又到上海仓圣大学、厦门集美师范学校、河南中州大学任教。1929年,在国立中山大学与戴家祥、沙孟海、容肇祖、伍叔傥、黄嵩年等同为预科国文组课目教员。后又转任安徽大学教授及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被推为瑞安县政协委员,又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员。

    李孟楚对老子学和楚辞有研究。上世纪50年代,《楚辞》专家董楚平写信向他求学。他给董楚平提供了相关论文,董楚平调离温州后,仍不忘这段感情。李孟楚著作有《屈宋方言考》《老子古注》《楚辞天问管见》《魏晋南北朝老学志》等。

    陈俊

    陈俊(1897—1984),一作陈骏,字逸人,以字行。瑞安县城人。出身贫家,少年与李笠同入西北蒙学堂读书。民国二年(1913)毕业于瑞安中学。民国十年,参与金嵘轩、周予同、李笠等创办“知行社”,旨在以“知行图救国”。次年任瑞安孤儿院主任。1925年至1932年,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兼国文函授教员。此后,除1940年曾在瑞安中学教过初二国文课,其余一直执教于温州中学。至1956年,才调入温州师专中文科教授《现代汉语》。

    他在温州中学任教时,深受学生爱戴。杭州大学教授倪士毅在《史地论稿·序》中称,“1935年,(我)升入高中部,当时语文老师陈逸人先生,教学有方,讲授古文,娓娓动听,我深受影响。他创作的《温师校歌》由著名音乐家缪天瑞谱曲,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民国“瑞安十才子”,只是瑞安当时文坛的一个缩影,并不能代表瑞安当时文化界的全貌。自从晚清“三孙两黄”开瑞安新文化风气之后,瑞安文化界人才呈喷井式涌现。到了民国初期,温州地区流行的口头语叫做“平阳出戏子,瑞安出才子”的瑞安,文化人才岂止十子。比如洋会元林大闾,洋状元项骧,清末岁贡、拔贡、诸生中的王凝、俞春如、孙诒域,留日学生洪彦远、项廷珍、金嵘轩、许燊、许冶荪、许壬、许徵,北大教授陈怀、林损等等,举不胜举。不过,凭藉“瑞安十才子”,又能说明民国九年前后的瑞安文风鼎盛。特此予以盘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玉海楼
盘点民国“瑞安十才子”
乡村六月分谷往事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盘点民国“瑞安十才子” ■谢公望 2023-6-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