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吹台山下,一位大儒的踽踽独行

    在吹台山南麓的古道边上有一处文物,那是孙诒让先生之墓。我之前不知道,也没有留意。看到有人撰文论及墓的风水,我虽然不懂,还是趁登吹台山之便去考察一番。

    墓的形制很普通,温州一带农村很常见,似乎与墓主人的盛名及丰功不甚相称。供坛用鹅卵石铺成,围着青石栏杆,平面呈半椭圆形,墓碑用行书竖写着“清儒孙诒让墓”。墓的四周是村民的水田,绿油油的水稻正要拔节吐穗,田埂上杂草丛生,从广袤平原吹来的风到了这里已经非常柔和。

    墓地四面环山,正前面有一小缺口,所对的方向是温州市区,墓地坐南朝北。正是这一点,有人表示不理解。说墓地多坐北朝南,而孙诒让这样的大学问家,怎么会不顾这风水呢?接着有人解释,说墓对着什么状元山,风水正好着呢!

    附近的丽南隧道,车流如潮,将田野中风的絮语淹没得无声无息。墓地后面的小山也修了简易公路。沿着这条公路,我步上小山,却意外发现丽塘岭古道。清嘉庆《瑞安县志》记载:“李塘山高九一六公尺,一名蛎塘山,一名丽塘山,有蛎塘岭为郡邑通途。”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南至丽塘岭三十里为瑞安县界……”就是说,这是条古驿道,是古代温瑞陆路交通要道。在山顶的垭口,有一块石碑,历经岁月沧桑,上面的文字还可以辨认出“永嘉县界”四字。

    当年的孙诒让,却频频经行在这条古道上。你能构想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我看过瑞安市委宣传部编辑的连环画《孙诒让》,其中有一页印象非常深刻。那是一幅孙诒让科场失败后的图景:风萧萧,草簌簌,野鸟乱飞,孙诒让掮着行囊,一手拿着纸伞,行色匆匆。画家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万里青云失意深”。造化弄人啊,孙诒让20岁就中了举人,一直为座师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所器重,学识渊博,名满天下,却偏偏在科场上再也止步不前,一次又一次铩羽而归。即将进入瑞安地界了,将如何面对父老啊!

    这条驿道,孙诒让太熟悉了,他曾经走得很坚实。在这条古道的边上,有一座建于后汉乾佑年间的密印寺,寺内有一口钟,上面铸的款识是古文字,这让孙诒让如获至宝,光绪六年(1880),他到寺院亲手把它拓下来,为自己研究金石文字和校雠学积累素材。一次又一次,他从这条驿道遍访永嘉县城古砖,收得晋、宋、齐、梁、陈各朝砖100多种,还以此为基础,撰成《百晋精庐砖录》。至于写出《契文举例》,成为甲骨文字之学的开山鼻祖,那是后话。

    这条驿道,他也曾经走得很艰难。科举制度让孙诒彻底看透了,接下来的甲午战争更让他认识到要办新式教育,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尽管经费的筹措、地方保守势力的阻挠,困难重重,温州先贤务实践行的精神激励他一定要走出新的路子。他说过,“富强之原,在于兴学。其事深远,非一蹴而能”。先生确实是累了,他要在驿道边休息了。他走出瑞安,在温州和丽水两地创办了300多所学校,其中有温州中学、丽水中学、温州大学的前身温州师范学堂等一批名校。那校园里先生的塑像,让一届又一届学子缅怀当年先生开启山林之功。

    先生的墓选在这里,可以回顾生前走过的路。先生的墓前的缺口所对,正寄托生前努力为之奋斗的教育理想!

    车流如潮,将田野中风的絮语淹没得无声无息。

    古道终究不能留住行人的足迹,古道自己也在消逝,消逝在吹台山的南麓。

    先生没有看到的是,在温州的土地上,不用说九年义务教育早已普及,一大批现代化学校正在崛起。这里似乎可以眺望温州中学,茶山高教园区。温州中学从城内迁来,映衬在三垟湿地的明媚波光里。高教园区,温州人亲切地称之为“大学城”,里面进驻了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一大批高校。温州肯恩大学,浙江省唯一的中美合作大学,与先生之墓则近在咫尺。附近的丽岙镇上,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任岩松中学,旅法华侨任岩松先生为家乡创办。任岩松先生的办学义举是否受孙诒让先生影响呢?

    如果先生泉下有知,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吹台山下,你可曾看到前行者的足迹?可曾看到一位大儒踽踽独行的影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阳光卫生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云江潮
吹台山下,一位大儒的踽踽独行
永不消逝的电波
吃货的乐趣
散忆瑞师生活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吹台山下,一位大儒的踽踽独行 2023-7-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