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灵禅寺,青草池塘独听蛙
■林新荣

    偶翻明弘治《温州府志》,看到这样一则记载:“五灵瑜伽寺,在来暮乡,唐咸通建。翼以两桥亭,曰潭风、曰浮丹,景最幽胜,曹东畎尝读书于此。”曹东畎,即诗人曹豳。那是瑞安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虽然现在能找到他的诗作才16首,但其中的《春暮》名闻天下:“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明朝时的来暮乡即现在的天井垟(曹村)一带,那里有个著名的“中华进士第一村”。

    这一日,我正在圣井山上赏杜鹃花,忽然接到邻居的电话,原来这一天他正在五灵禅寺喝茶,我不由大吃一惊,这座千年古寺还在吗?半个小时后,他开车来接我。

    五灵禅寺重建于上世纪80年代,坐北朝南,因寺临溪流,寺院自造了三座水泥桥,这与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也是我所见过的寺院里最独特的一点。为什么我对它如此惊讶,因为在明万历的《温州府志》里是这样记载的:“五灵瑜伽院在来暮乡许峰山麓,今废。”住持师父告诉我,民国时五灵禅寺就是远近闻名的古寺,人来人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村里征用后,先后办过“蓑衣厂”“香油厂”,1961年被拆除。1982年,在原址上重建。我不知清代和民国的寺院是怎么样的,但它千年间断断续续,不时地能从历史的尘烟中冒头,这也许是一种劫数。

    我环顾四周,现在的五灵禅寺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和敬楼、客堂等,面积不大,却也被师徒二人打理得整洁而清雅。

    其实历史上在此读书的,远不止曹豳一个人,而是数代人。住持师父说,凤冈书塾就办在寺里。据嘉庆《瑞安县志》载:“凤冈塾,在来暮乡,宋曹绛建,延师设教,一门登第者二十四人,叔远、豳、元发,皆为名儒。”这短短的33个字,信息量却异常丰富。一凤冈塾由曹绛创办;二曹氏登第共二十四人;三曹叔远、曹豳、曹元发这些瑞安历史上的名仕,皆出自该塾。如此说来,凤冈塾在当时是多么的有名望,以致“府志”都有记载。可以说,它为曹村曹氏家族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叔远(1159—1234),字器远,宋绍熙元年进士,历官涪州通判、工部郎、袁州知府、礼部尚书等,据说他是曹村的第一位进士。曹元发,字正己,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后任镇江知府、两浙转运副使等。

    曹豳还曾为五灵禅寺写下一首诗:“尚欠劳生债,重来古寺眠。敲门时应客,落石夜闻泉。春去少蚨蝶,山深多杜鹃。细书如案牍,独自坐灯前。”劳生,指的是辛苦劳累的生活。诗里的“劳生债”,应该指的是诗人少年时读书于斯,劳累众生所心怀的愧疚。额联以“敲门”与“落石”写幽静,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颈联则进一步突出它的清幽;尾联写的即自己少年时的读书生活。细观五灵禅寺,前溪后山,后山蓊郁,寺门前溪水涌雪翻银,环寺而去,的确当得上“景最幽胜”这四个字。

    后来,有人告诉我,曹绛的诗《溪上赏芙蓉》也写于此间,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曹绛此生一直在乡里办学。据清代《浙江通志》载:“曹绛,字思厚,瑞安人。筑乡校于凤冈,岁延名儒为师,与人无竞,里称长者。”诗云:“娇红腻绿暖生春,步绕清溪锦帐新。花意不须羞白发,五朝得见太平人。”芙蓉,这里指的是荷花。锦帐,即锦制的帷帐。诗的大意是说,被溪水养出的荷花千媚百娇,众生争相一睹,在风里摇曳的花,你们可不能笑话我这个赏花老人,这可是安享五朝的有福之人。诗里巧妙地以白(白发)衬红(荷花)与绿(荷叶),末二句可谓神来之笔。

    史载,曹绛是位寿者,年九十而终。如此说来,此诗应是他的晚年之作。

    到寺院后,住持师父特开茶席陪我,茶室筑在二楼。我们聊得非常开心。过后,他又带我到周边转悠。

    我站在桥上望着溪水,史书里所载的,“潭风亭”“浮丹亭”会是什么样呢?它们和廊桥一样吗?但有个疑问是,一般志书很少能这样详细记载,弘治《温州府志》作为地方正史,为什么会特意提到这两座亭子呢?是有什么特别的典故吗?可惜已无人知晓。

    回来后,我撰了一副楹联赠送住持:

    “池塘犹在,曹公已逐林莺去;书塾尚传,萤案遥随玉尺存。”萤案,语出晋书的“萤窗雪案”,比喻的是勤学与苦读。玉尺,玉制的尺,借指选拔人才与诗文的标准。联的大意是说,传说中的池塘犹在,但这些曹家的进士已经被历史的风尘湮没了,好在他们好学上进的精神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也不知师父接受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云江潮
五灵禅寺,青草池塘独听蛙
外婆家
我们和“亚洲雄风”
彼岸之树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五灵禅寺,青草池塘独听蛙 ■林新荣 2023-1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