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瑞安作为全国经济、文化重心的长江三角洲和国都临安南翼腹地温州州治南邻的属县,社会、人文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北纵贯瓯江和飞云江下游沿海平原的温瑞塘河及其“石塘百里”成为吴会(苏州)、杭嘉湖、绍台、温处至闽中要津中转枢纽之一,“水行御舻、陆行蹑踵”,出现了多处居民、文人、官吏雅集、郊游的胜景,除距离瑞安县城近20公里的仙岩景区外,便是县城内的观潮阁,北郭外的北湖和东郊外不到七八公里的赵园。
如今,近千年的观潮阁和赵园虽不复存留、北湖尚存遗踪,当年亭台也已荡然无存,但仍遗留下一部分当年文人雅集时记载它们的诗文,是瑞安“瓯风宋韵”的记录,是瑞安历史文化的遗产,是瑞安人引以为荣的传家宝,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瑞安的参考资料。
一阁,观潮阁
南宋时,瑞安西郭紧靠西山,雄踞飞云江河口北岸,山颠的观潮阁是鸟瞰河口及东海波涛风景的好地方。相传建于北宋,到南宋时,已成为当地及来瑞任职的官吏、会友的文人和商贸们喜欢登临的处所,所以留下不少诗文。
叶适的《瑞安县重建厅事记》称:郭西有观潮阁遗迹,平视海门,众山葱茏,鱼龙变怪,为一县之奇特。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温州知州苗起有《鳌山阁》(在西山上,宋建,或即观潮阁)诗,中有“圆峤,方壶指顾间”“尽收佳景在人寰”的句子。
南宋绍兴丁丑(1157)状元王十朋《过瑞安》诗中有“临江有高阁,登临可以赋”和《观潮阁》诗中“雷初出地神龙怒,银忽成山海若骄”的句子。后者写在观潮阁所见海涛情景。说明南宋时的观潮阁正在飞云江河口,离东海很近。
南宋初,巧对金主提问、不使宋国受辱而受到高宗称赞、晚年寓居瑞城的平阳人宋之才有《观潮阁》诗,中有“涛头拍岸去仍回”“细舶点空浮雁来”“片槎直欲到蓬莱”的句子,与大家十分熟悉的陆游《过瑞安江》中“蓬莱定不远”相照应,引发登临观赏者的许多奇妙想像。
永嘉学派的先驱学者陈傅良写观潮阁的诗数量较多,他的《题观潮阁》中有“闽山飞鸟没,吴会一帆过”句,由近到远,从观潮阁写出瑞安在闽中到吴会(苏州)这条南北交通要津中的重要地位。在《和沈守持要(温州知州沈枢)观潮阁留题》中有“郡从晋宋风流后,诗到苏、黄伯仲间”的句子,把观潮阁与温州人文历史联系起来思考,透露宋韵气度和经济实用、利国利民的胸襟,与稍后瑞安人王弈的《观潮阁》诗中“南岸客来过北岸,浙山尽处是闽山”句意相通。陈傅良的《奉陪王德修登观潮阁兼呈邑宰刘伯协》诗中有“胜游气合南三郡(陈自注:荆、扬、益也,刘,江西人),妙画家传晋二王”句,又把瑞安与荆楚长江中游城市相联系,对出身该地的刘县宰提出发展瑞安的期许。
入元、明后,瑞安诗人们以观潮阁为题的诗作逐渐减少,或许是观潮阁已经坍塌,淡出人们的关注吧。
一湖,北湖
北湖,在瑞安城北郊,她的名字早在三国时就有了,志书载: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始建的罗阳县治在北湖鲁岙,此湖源自县城北集云山南麓,流向县城北门入城,明清时称锦湖、现在称沙河底的新建民居就在锦湖旁边。南宋时,可能两岸已成聚落,并有人建造十来座亭、台、楼、阁,成为瑞安县城的后花园。
叶适在《沈氏萱竹堂记》中写“瑞安盐聚渔合,而北湖背市远人,山水闲美,游者恨不得居而久也。沈君体仁,始治园观广池,以接清流,累土以抗峻峰,缭其四旁,互为蔽隐……然后迟客有亭,延月有台……居室最大曰萱竹之堂。沈君为诗得十章,闻者皆和,遂夸一时”,可见前来观赏并写诗的文人甚多。
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七》中有一组11首诗。第一首诗题是《和沈仲一北湖十咏》,对照叶适的文章,可知沈仲一或即体仁(北宋温州元丰九先生之一的沈躬行后世孙)。陈傅良居帆游乡湗村里(今塘下镇凤山社区),诗开头写“北湖只隔岭头云”,说他家在北湖之北,到北湖只相隔一座山头,说明他也是北湖的常客。
从以下10首和诗的题目看,应该也是沈仲一原诗的题目,有:豫章阁、仰止亭、药房、穆波亭、粹白堂、迟客台、萱竹堂、楚颂亭、宜雨亭等,可见规模之大,而且文化氛围甚浓,其中有《仰止亭》的和诗有“碧云归尽人何在?更捲珠帘到夜阑”。如果参阅同时期,温州知州杨蟠写的《咏永嘉》诗的尾联“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窗不下钩”,可以想见,当时的北湖与温州的西湖(即会昌河)的夜市一样热闹吧!还有《迟客台》的和诗中有“今夜不来同剪韭,隔山明日事茫茫”联,令人想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诗中,“夜雨剪春韭”“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句,文士们之间的亲切友情,跃然纸上。
到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瑞安知州三宝柱的《重游北湖》诗中有“卖茶船小巧相寻,沽酒楼高斜欲坠”等句,可见到元朝,北湖游人仍然不减南宋,有酒楼、有茶船招待游客。清朝初期,瑞安人朱霖写的《锦湖怀古》诗中,虽未见亭台等的描绘,但有“桃枝低绿水,柳叶点清波”一联,写出锦河两岸桃树、柳叶与清波相映成趣。只是“门无车马过”,显得有些寂寞冷淡了。或许是瑞安郊区自明嘉靖倭患、清初郑成功和“三藩”中耿精忠的曾养性部围城数年,瑞安县城四郊民居被毁、人员离散所至。
一园,赵园
赵园在金岙,现属汀田街道,地处温瑞塘河西岸,与翠荫洞、宝坛寺等相距仅三四里,南宋时赵园的景色从陈傅良《游金岙赵园》诗可以想见“脉脉循檐水,林林夹岸山。令儿从竹下,领客入云间。稠木客人过,悬岩着手攀……”,可见园在岑岐山麓,林竹稠密,清幽可人。
陈傅良也是赵园的常客,他又有《游金岙赵园赋海棠梨花呈留宰》和《赴留宰宝坛之集因蕃叟弟赵园韵》,还有《游赵园》等诗。单从诗题看,赵园的座上宾有当时的瑞安知县留寅,字公弼,信安(一在今广东,一在今河北,孰是待考,广东信安可能性较大)人。在瑞安任内时间为南宋庆元元年至四年(1195—1198)。从另一首《示留宰》诗中有“施及观潮亦奏功”“曾上石岗看蚁穴,当图一饱到三农”的句子,可知留寅是个关心民间农业、水利的官,曾去视察石冈陡门,访问农村。蕃叟是陈傅良族弟陈武的字,累官右文殿修撰知泉州,他们也是赵园及旁边宝坛寺(今尚在)的常客。陈傅良的诗文总是不忘他的经济实用信念,字里行间少不了关心民情的心思。
在南宋,赵园应是与观潮阁、北湖沈仲一的亭台建筑同样吸引官吏与文士,而且风景诱人。但赵园的主人是谁,笔者囿于见闻,尚不得而知,有待方家赐教。
南宋到现在,时间已过去八九百年,观潮阁、沈仲一的亭台以及赵园等胜景,已难寻觅遗踪,今人只能凭古人的诗文窥视当时实际情况。但在当今百万群众全力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瑞安时,如果愿意仿照宋人滕子京有重修岳阳楼那样,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之举,重兴古人名阁、名园,疏浚锦湖,也将古代乡贤及今人诗赋重现新建的花园亭台楼阁之上,承传宋韵瓯风,岂不是美美与共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