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潘敏洁 通讯员 林娇娇)11月,由市民政局编制的瑞安市地方技术性规范——《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出台。这填补了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未保站”)相关标准的空白,进一步健全乡镇(街道)未保站服务标准体系,也为全省未保站建设提供样板。
那么,“未保站”如何建?又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哪些服务?近日,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详细解读《规范》。
服务有保障
对工作人员须入职查询和每年定期查询
据悉,《规范》适用于未保站为居住在瑞安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未成年人开展服务,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及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点可参照执行。《规范》规定了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总体原则、服务保障、服务内容及要求、服务流程、服务评价与改进。
“未保站工作遵循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平等参与原则、保护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保密原则。”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虞上将说,尤其是服务保障方面,包含服务场所、设施设备、服务人员、制度管理等要求。
其中在服务场所上,《规范》明确了未保站的选址规划、空间布局、标志标识、环境安全等内容。空间布局上须设置咨询台、活动室、办公室、心理咨询室(谈心室)等;场所应按规定设置统一标识,其中挂牌标识应在室外醒目位置设置,并清晰显著、易辨识;环境安全的要求则是从儿童友好角度,规定了包括避免锐器、用电安全、重点区域部位软包塑料保护等要求,同时规定服务场所在多层或高层建筑二楼及以上,窗户等设施应安装防护装置。
在设施设备上,《规范》明确了未保站基本设施设备、消防设施设备、基本卫生用品、谈心室应配置的设施设备要求。
在服务人员上,《规范》明确人员配置、资质、入职查询、培训等要求,人员配置包括站长、副站长、未成年人保护社工等岗位,且要求对未保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入职查询和每年定期查询,通过查询或其他方式发现存在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应当采取不录用或及时解聘的措施。
在制度管理上,《规范》规定了未保站应制定并实施建立岗位管理、财务管理、志愿者管理、档案管理、服务流程、会议报告、培训管理、保密等制度。
服务多样化
每季度应组织开展一场及以上活动
未成年人在未保站能够享受到哪些服务?据介绍,《规范》明确开展支持性服务、保护性服务、补充性服务等内容。
《规范》明确支持性服务,从预防性角度出发,包括政策宣传、活动开展和咨询协办。其中活动开展融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相关内容,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教育指导、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及体育、文化、艺术、科学体验活动。《规范》还明确未保站每季度应组织开展一场及以上活动,每年六月应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活动,服务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讲座、座谈会、展览、比赛、演出。
保护性服务指从摸排评估及未成年人伤害性等相关事件发生后提供的相关服务出发,规范事件处置服务规范,主要包括摸排评估、强制报告、调节干预和精神慰藉。
《规范》还明确补充性服务,该服务主要是针对未保站自身不能提供的,可通过搭建的平台进行转介的服务,包含临时照料和个案转介服务。临时照料即为因各种原因导致监护缺失(或不当)的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临时照料,需要时可采取委托亲属抚养、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安置,对无法委托亲属抚养、家庭寄养安置的可转介至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或者儿童福利机构予以照料。个案转介服务,应搭建与心理康复门诊、医院、社会工作站等服务阵地的沟通平台,主动联系社会组织或机构加入沟通平台,与合适的机构确立意向合作关系,建立个案评估及转介关系,并全程参与转介工作。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乡镇(街道)未保站建设。目前,我市已建成“1+23”的未保工作阵地格局,即1家市(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3个乡镇(街道)未保站,且已配齐23个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514个村(居)儿童主任。虞上将表示,《规范》的出台,将为瑞安市未保站建设和服务建章立制,促进未保站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