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岙、高岙、藤岙,马屿称“区”时,有“岙”字的村庄17个;协山、山前、底山浃,与“山”字有关的村名有11个;带“垟”字的,如增垟、上垟、下垟,也有9个;九甲、五甲、乙甲,同“甲”字为伍的村名有6个……这些“土”得掉渣但又顺口易记的村名,可能与马屿这个地方靠山拥垟、沿江傍水有关,亦或与当地的故事传说及百姓的寄情寓意相连。这里,笔者撷取4个,看看这些村名背后有哪些故事。
“浸光垟”里舞丰年
提起“增光垟”,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那首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养囡覅匄增光垟,未落大雨白洋洋,晴天冇水吃,落雨天爬栋梁。”地处浙南大粮仓天井垟核心区域的增光垟村,地势恰似“锅底”。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增光垟村大涝小涝年年有,庄稼浸泡收成少。在现年81岁的村民王焕友印象中,“别地一年大水淹七遍,水涨涨落落,增光垟的大水一年来一次,水来了就退不掉,农作物被水长时间浸泡,哪里还有收成”。一些村民调侃,增光垟就是“浸光垟”,种什么都被淹得光光的。朴实善良的乡民求天祭龙,可洪涝照样凶猛地吞噬他们的劳动成果。1962年,政府挖通了曹村到江溪的河道,建起了江上、江溪和岩头水闸。1963年潘山翻水站投用,加上天井垟河道疏浚,增光垟易涝易旱的状况终于得到彻底改变,庄稼年年丰收。
村民把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把生活的幸福表达在舞龙中。增垟村的舞龙队经多年改进创新,舞龙花样越来越多,舞姿新颖优美,其独创的“倒筋抽”“绞剪爿”和“穿针”3套动作,深受周边乡民欢迎,被列入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每年春节,增垟村民都走村串巷,舞大龙,庆丰年。
“仙山”脚下是协山
山青、水净、树古、景美,协山村“温州市级美丽乡村”不是浪得虚名。村前村后,田间地头,白鹭凌空飞翔,起起落落,更衬托出山村的秀丽。
60岁的村民朱焕铰与笔者,在三代桥旁的百年榕树下,轻松愉悦地聊着协山村的过往今生,以及村中的逸闻趣事。老朱是个文史爱好者,说起村里的事如数家珍。他说,协山这个村名应该由“仙山”和“歇山”两个名字演化而来。协山位于圣井山山脚下,因东晋道家名士、净明道派祖师许逊在此修道成仙,圣井山被当地人唤作“仙山”。据传,当年许逊修道过程中,常往来于圣井与马屿间,每每取道于协山地界。在此结庐定居的人们想借名人名山的影响,给山村添彩,就用“仙山”的同音字——协山作了村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用“歇山”的同音字取协山村名。过去,马屿到曹村并无马曹公路,乡民或官差走的马曹石板路。从马屿出发,经九甲,穿过石碑、江桥、马岙三个村庄,到协山村,刚好是一半路程,一般人都会在此歇个脚,恢复体力,再接着后半路程。此处又在山脚下,故大家习惯叫它“歇山”。
歇山,还有一层意思在里头。马屿往返圣井山,走山路,此处有一条便道,也算一条捷径。从前,周边十里八乡的人去圣井山,都由此地上山,上山前,或下山后,就在此地歇一下,也把此地叫“歇山”。村路旁有三座不同时代的桥,村民称“三代桥”。其中,第一代桥是两块大方石做的桥板,建造年代无从考证,因为走的人多,加上岁月漫长侵蚀,桥板已经锃亮发光,肉眼可见的历史悠久。另两座分别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三座桥,桥面一座比一座宽,质量一座比一座好,折射出时代发展和进步。村中还有一条叫驿站路的村道,横亘于村东头,虽不是主干道,但要去圣井山,则需从此道穿过。
传说是真是假不重要,和和谐谐的协山村,才是所有人的企盼,这大概村名起名协山的真正目的吧。
大板桥头说桥板
大板桥村北面,村新建廊坊的东头,有一座石桥,名叫大板桥,村民拿桥名作村名,是因为有一段民间传说与这座桥有关。
相传,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名将杨文广带兵在此破万盘尖山黄九娘洞时,军队驻扎在杨文广坦。由于部队长期在外,后方军粮供不上,为解决士兵吃饭问题,在现在天井垟北片开荒种粮。午饭由山上做好送来,送饭的人,饭桶在前,后面挂着一块压担的大石头,挑到田间地头。饭毕回山,把大石块放在了溪沟上,从此,江曹石板路上多了一座桥。后来,杨文广灭了黄鼠狼精怪,率军去了福建漳州,村民感念这位民族英雄,给村庄起名大板桥村。
这座桥在古代是连接江曹通道的纽带,江溪与曹村来往乡民商客都从此桥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曹公路建成后,这条石板路才被废止。
笔者细细端详大板桥,桥上安放着两块大石板,以及后来浇注的一块水泥板。用脚丈量,两块石板长约3米,宽约1米,厚约0.6米,桥下是一条宽2米、深1.5米的溪沟。4年前,村庄撤扩并,大板桥村并入另一个村,改名魏岙村,归曹村镇管辖。
畚斗岙中的马岙
马屿人讲的畚斗,标准说法是簸箕。马岙村坐落于马岙山北麓,山岙酷似一只大畚斗,附近村民称此地为“马岙斗”,马岙村村民向外人介绍村庄情况,也习惯称马岙村为“畚斗村”。他们的用意很明白:畚斗,是庄户人家的好工具,收稻谷,装疏菜,放豆子,都是往里装,有了它,可以永远不愁吃和穿。
还真是天遂人愿,畚斗岙这个风水宝地,带给了岙中村民美景和富饶。畚斗岙后山并不高,但山上的石头千奇百怪,圆宝岩、有丈岩、尖嘴岩、尚戏岩、流水岩、猪头岩、风车岩、板樟岩、打鼓岩、雷打岩、背鸡岩、田鸡岩、坐团岩和牧牛岩等有17种之多;蝙蝠洞、白岩洞、和尚洞和凉水洞等洞穴隐藏于树丛中;山上还生长着麦冬、半夏、何首乌、岩茱、岩豆、天苓壳、山楂、茯苓、车前草和菜头肾等中药材。村民在后山可赏景,可釆药,乐哉,美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本村能人陈希通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创办了25个弹棉厂,专做棉被等床上用品,年产值达5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弹棉专业村”。九十年代开始,先富起来的村民“肉吃精的,酒喝皮的(啤酒),烟抽长的(过滤嘴烟),伞拿短的(折叠伞)”,他们认为这是“沾了畚斗岙的光”。
一个村的名字,看似简单、浅显,但它往往凝聚着先辈们的生存智慧,寄托着他们的美好愿景,还有对后辈的期待或昭告。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村名就是他的标签,它给人以性格禀赋的初成,给人以乡风习俗的熏陶,也给人以深入骨髓的文化烙印,即使你远走他乡异国,这乡音、乡情和乡愁都会伴随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