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是高中生的必修课。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上是记忆最佳时间,必须早读,而且要认真读,我跟学生如是强调。皇子王孙,文人墨客,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无人不早读。皇子王孙早读更严苛,据说寅时就在上书房早读。祖逖闻鸡起舞和鲁迅课桌的“早”都是早读的佳话。
多年前学生们的早读,几乎一成不变,正襟危坐,或齐读,或默读,但读着读着,有人心如飞絮气若游丝,有的潜入庄生晓梦迷蝴蝶。后来便要求他们站着读,且齐读,声音倒是闹热齐整,但不乏有滥竽充数之人。方法总是基于解决困境的,自然也新陈代谢。到高三,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如人身上毛细血管,密密麻麻错综复杂,而每人知识点的短板也不同,此时考试目标如因近距离而被放大的图像,日益明晰;于是学生提出站着自由朗读,读自己需要背诵的内容。应允后,学生们如机器上颗颗螺丝钉,一起运作,又各自为政。教室大,完全可以实现位置自由,有的对着窗户,有的倚在门边,有的站在走廊,各自大声诵读,同时也保持自己声音压倒附近的声音,以免被别人打断。早读场面虽错落,但有致,也嘈嘈,也切切,很投入,也忘我,让人为之动容,也为之心潮澎湃,充分体现学生早读的修辞的最高价值。
我也喜欢早读,也习惯早读。只是端坐读书,即使入眼,但很难入脑入心,所以卧床倚枕早读成了我的积习。一直以来,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赶早自习是常态,恰逢不用早自习可以独享自己的早读,颇有天赐良机的狂喜。学生早读为了掌握知识,我的早读为了悦己,更为自由。平时偶尔浏览公众号时有个习惯,快速预览,投我所好的文章先收藏,待到自己早读时再细嚼慢咽。那天,闹钟识趣静默,自然醒后,打开手机。关注的公众号文章佳作积如山,早读时饕餮一番。公众号读完或者没有喜欢文章,随手抽取案头上纸质杂志。
古人说春读经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集,我就没那么讲究,文章投我所好即可。春雨宜读书冬雨宜饮酒之类,我也不讲究。不管春夏秋冬,只是有雨的那个上午,雨水网住你的心绪,让你死心塌地卧床,安静阅读,不会心有旁骛。冬天旗鼓相当,温暖被窝加之阳光加持,身子在负隅顽抗,舒适感纵容了惰性,早读延时心安理得。春秋两季另当别论,晴好的时候,窗外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即使有时两害相权取其轻,早读也是不可或缺,只是减少早读时间,毕竟大自然也是别样的品读。
一位热心养生的朋友跟我强调,一日三餐必须准时,不管什么时间,她都准时起床,按时吃早饭。但对我来说,卧床早读有甚于早餐,也不亚于晨练,它有钟期相遇之窃喜,渔舟唱晚之舒缓。为此省略早餐或者早中餐合并已是家常便饭。英语里有个单词brunch,说明这样习惯的大有人在。刚醒,没有杂念,看书刚好;而卧躺,无须消耗能量,肚子也不闹腾,所以不存在饥饿感。一切都恰到好处,没有违和感。
这样美好早读不常有。主科老师,早自习多,高中早自习又特早。前段时间,大型考试冲刺在即,即便没有早自习,也早起去备课改试卷。长时间疲于奔“早”,某天重返安心享受自己的早读,失而复得以至喜极而泣,并不虚夸。如果整个上午没有功课,或者小假期,躬逢其盛,那时的早读更有仪式感,便不遗余力地渲染。
点燃一枝香,播放轻音乐,在氤氲香气温软曲调中欣赏美文。读上个把小时,起床准备极素却营养齐全的早餐,然后去阳台浇花,把盛开的花儿摆放在窗口极目之处。在曼妙舒缓的轻音乐中,一边焚香清坐看黄花,一边细嚼慢咽享受早餐,尽量拉长每个节奏,把早餐吃足一个小时。偶尔弹会儿琴,继续看文章。早读、浇花、焚香、弹琴,四美具,把宋代文人的雅事仿到极致。这样弥足珍贵的早读,时常驻足朋友圈,印证美好。
早读习惯如影随形,即便出外游玩,也不耽误。随着年龄加大,游玩放慢了节奏,以休闲放松为主,早读别有风味。一次,和朋友去民宿放松,在乡村鸡犬相闻中悠悠醒来,拉开窗帘,猛吸几口新鲜空气,继续蜷缩在被窝里早读。朋友悄推小门轻唤,该吃早餐了。伸了一个懒腰,披着睡衣,趿拉着拖鞋踱到花香满屋的餐桌前,啜饮几口咖啡。蓦然回首,早读随心所欲,风雅早餐恭候在侧,还有比这更惬意的早读吗,此举只应天上有呀!
早读的环境,也许就是早读最高境界的修辞。多年后,我的学生们也会复制这些修辞吗?或许还会有更高级的修辞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