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已届,春节渐近。日前,我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假日”名单内,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流,年味分外浓郁而远播。
春节,中国人历来称之谓“过年”,一年周而复始,而又不断升腾向上。过年,又有过小年紧接过大年,高潮迭起。过小年,民俗“规定”灶神要“上天呈好事”,向天庭报告中华大地的喜讯。值此良辰好景,笔者与诸老友闲着没事,趁机调查一下灶神的“户口簿”,也给春节增添一段韵事。
灶神是中华千万神仙中的一员
灶神,又名灶君、灶王。我们温州方言叫他“镬灶佛爷”,这是温州人,对佛与神没有区别清楚,其实他不是“佛”,是神,应称“灶神”。
中华民族是泛神论者,上古,我们的祖先刚进入原始文明时,无法理解和驾驭自然现象和力量,对它充满敬畏、崇拜、信仰的心理,认为自然界的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各种动植物、人类死亡后的祖宗,乃至人类自己双手创造开辟的田园、桥梁、道路、房屋、花木、物品也都有上苍“委任”的神来管理,总称为神祇。人们都希望它们管理得井井有条,使万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消灾祈福,所以每年按规定的日期、地点、仪式来祭祀。
例如:天有天帝,地有地后,祖宗有三皇五帝,城邑有城隍,乡村有土地公婆,甚至连所居住的房屋门户、灶房、走廊、卧室、中霤(中堂檐头及承接雨水的檐槽,温州方言叫“水播”),都认为有天帝派遣(封赠)的神在管理。瑞安人称“檐头亲爷”,就指人家阶檐头吊着一盏夜里亮着的油灯,也是神。《封神榜》里说他是最低一级神。姜子牙主持封神时,第一名最高职位的官,本来就是留给他的。他忘了,或许客气,把第一名的神位让给了应封为第二名的神。依次类推,到了最后封完所有应封的神后,才想到自己,榜上只剩下最后最低的“檐头亲爷”了,他看不上,生气了,把身上执行任务的袍服脱下来挂在檐头,想撒手离开,但因他权力还未解除,便将自己封了个最低的神。如生当今,便是“见荣誉就让”的好官了。
《礼记·曲礼下》:“(天子)祭五祀。”郑玄注:“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也。”可见在《礼记》中,灶,就已经被天子列为祭祀的对象了。所以灶神也就被列为万千神中的一员。
灶神的姓名、职位、职责
灶神的姓名,最早古籍记载,就笔者的孤陋寡闻,只知道是作为儒家“五经”之一的礼经中《礼记·月令》中称:“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肺。”意谓:夏季首月,属于丙丁火,炎帝是主宰,神是祝融,祭祀以灶为对象,祭品以肺为上。炎帝与黄帝是我们的祖先,祝融是谁呢?《礼记·礼器》唐孔颖达《疏》称:“颛顼氏(古五帝之一)有子曰:黎,为祝融,祀火为灶神。”西汉刘安等著的《淮南鸿烈·氾论》:“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东汉高诱《注》:“炎帝是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以上两书都说炎帝和祝融都是灶神。不过与拙文以下所引的传说笔记内容对照,或许可以理解为灶神中的最高神。
东汉许慎的《五经异义》进一步说明了灶神的两个姓名。“灶神姓苏,名吉利。或云:姓张,名单(chán),其妇姓王,名搏颊,字卿忌。”《后汉书·阴兴传》说:“腊日(腊月初八)晨炊,而灶神现。”《杂五行书》说:“灶神名禅,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宜买猪肝泥灶,令妇孝。”
最典型的是唐朝段成式写的笔记《酉阳杂俎·诺皋记上卷》写得更为详细:“灶神名隗,状如美人。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家有六女,皆名察治。常从月晦日(夏历每月终日)上天,白(向天帝报告)人(问恶人)罪状。(罪)大者夺(令其呕吐)纪,纪:三百日,(罪)小者,夺筭(suàn),筭: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回到人间)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yù,日落)中下行署。此日祭,得福。其(部)属有:天帝嫡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宫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曰:灶神名土壤子也。”
还有一本笔记清窦光鼐等人撰的《日下旧闻考》说:“京师旧俗,岁终(月)二十四日,谓灶神上界,其夜,家人设祭,遣奠致祭,且有揭恶扬善之属。”从以上笔记来看,灶神除它的管火的炎帝、祝融两个等级最高神外,还有具体办公的神,有姓、有名,还有夫人、女儿和行署(办公衙门)中的多名“办事员”,“户口簿”内人员都齐备了,而且增加了女灶神,说明灶神是个有上下级的庞大的机构。除管理人间烹饪大事外,还代天帝行使“检察”任务,向天帝报告人间的恶人罪状,并兼行判决任务,是个百忙官呢。
除以上传说的记载外,被儒家视为史籍的《战国策·赵三》中有:“復塗侦谓卫君曰:‘昔日臣梦见灶君’。”可见,关于灶神的传说从周朝一直延续到唐朝都有人记载。灶神与我国上古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改吞食生的兽肉到熟食,烹饪调味。还可以与希腊的普罗米修斯到天庭盗窃火种送给人间的传说相媲美。
我们温州人还请他担任另一个比月老仙翁和红娘更重要的任务,就是由他审定男女婚嫁议婚时是否合适。即有成年男女的人家,把对象的生辰八字庚甲写在红纸上放在镬灶额头灶神像下,如果七日内家中太平吉祥,就算他审查批准了。苏州有“灶王亲”的习俗,即定在腊月廿四日结婚。顺便请灶神上天报告天帝,祈求幸福美满。温州、苏州两地习俗自古就默契了。
灶神性别变化,孔子对灶神祭器的评价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认为天堂(国)的神仙都是凡人做的。那么神仙应该有男性,也应有女性。屈原的诗歌中就有不少女神,如《山鬼》《湘君湘夫人》。神与人一样都要吃饭的,也都有男性,也有女性。特别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男外女内”“男耕女织”,甚至原始母系社会中氏族最高统领人都是老祖母呢。所以灶神让女性,尤其是老祖母来担任,也应是顺理成章的事。
果然,《庄子·达生》中就有:灶有髻(老妇女头后梳个发髻)句,《释文》记载:“西晋司马彪云: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晋朝道士葛洪著的《抱朴子·微子》中说:“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向天帝报告)人间的罪状。”比这两书还早的《礼记·礼器》中:“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礼,而弗止也。燔柴于奥(灶)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意思说,孔子评论臧文仲不懂礼,他看到夏父弗綦行祭礼时,把闵公和隐公的神位摆颠倒了,也不知道把它纠正过来,祭灶神,在灶上用燔柴礼时,因为祭祀的对象是髻,是老妇人,祭品只能摆在盆里(不可放在豆上),酒只能装在瓶里(不可用樽)。可见,从孔子的评论中,已告诉我们当时灶神也出现让老妇人担任的例子。
《论语·八佾·十三》中还有:“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说:王孙贾问孔子:“与其讨好、巴结管理内室的奥神(地位比灶神高),宁可讨好、巴结灶神(地位虽比奥神低,但他可以通天,直接向天帝报告人间罪状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要是得罪了上天,你就没有可祈祷的地方了。可见,孔子那时代就有灶神“上天呈好事”的传闻了。
现在温州还有人在廿四夜灶神上天摆送行酒时,放麦芽糖给灶神吃,打算把灶神的嘴巴粘住。没用的,灶神是个清正廉洁的神,坏人干了坏事,想巴结灶神求他别向天帝报告,没用的。灶神性格是“直直报”,别期望他包庇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