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屿协山村:
丰垟驿马石板长 乡愁故事永流传
■虞秋生
协山村丰垟湖景色
“一代桥”——石板桥
抗日烈士黄锐墓地

    无人机从空中俯瞰,会发现马屿镇协山村恰似一个标准的长方形静卧在圣井山北麓、天井垟西南。两条存续达300年、远近闻名的石板路——驿马路和丰垟路,分别由东西和南北方向穿行于村庄,如同一个大十字镶嵌在地面。近日,笔者专程探访,听着村民的生动介绍,看着路旁的遗迹,一个个反映社会变迁、彰显人性大美的故事,如同电影,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流水光阴三百年 驿马路上见变迁

    现在看到的驿马路,是在1986年修建的水泥路基础上,于2012年扩建的,长2.3公里,宽6米。马路向东,通马屿高速出口及鹤社一带村庄,向西与驿市路对接,直通大莲禅寺(原名白莲寺),并由此上山,直抵圣井山石殿。

    在1986年以前,驿马路是一条有着三百年历史的石板路。据传,清中期(1662年—1795年),村里有个大地主,乡民唤他“朱单千”。原来,地主姓朱,但“单千”却不是他名字,而是因为他家在天井垟有1000亩良田。朱单千家雇了20多名长工,为其打理耕作事宜。为便于长工干活,也便于自己现场察看和监督,朱单千在田间修了一条长2公里、宽1.2米的道路。同时,为方便雨天行走,路中间铺了石板。

    路延伸到村中,需要过马岙河,便在河面上架起一座跨度8米的石桥,起名太平桥,就是现在保存在原地的那座石桥。我们且叫它“一代桥”。石桥由两墩三间组成,每间各放5块长石条板,共计15块,每块石板长2.5米,宽0.3米。若干年后,石桥和石板路成了村民去往篁社一带的主要通道。由于走的人多,加上岁月侵蚀,桥板已经磨损得锃亮发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要用拖拉机运送公粮和物资,于1986年,对石板路进行加宽,浇成水泥路。为给村民留个念想,石板桥保留不动,在它东边2米处再建一座水泥拱桥,与水泥路连在一起,这就是驿马路上的“二代桥”。

    后来,汽车进出村庄多了,老路不适应了,2012年村里又加宽了驿马路,在“二代桥”旁又建了一座桥,即“三代桥”。现在三代桥并排而立,诉说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三代桥”旁有两棵大榕树,大的那棵,是1924年由村民黄步挺种的,方便村民在田间劳作后,到此歇歇力。今年已“百岁”,树冠直径达30米,非常茂盛。因周围空旷,1994年村民黄洪军又在旁边种下一棵榕树。两树虽相差70年,但小的这棵长势惊人,树冠已达20米。两棵榕树与三代桥挨在一起,相得益彰,现在是网红打卡地。

    几年前,村里为规范路名,对村道进行统一命名,从北村口到南村口这段驿马路,改名为驿市路。现在,要去圣井山石殿,经过约100米的驿市路,即可上山。据悉,从这里到石殿,比从许岙那边上山,时间可节约半个多小时,且山路坡平路缓,行走难度较小。所以,很多人选择从这里上山。

    笔者一行3人从山脚下的大莲禅寺出发,通过20米长的平路,即开始踏上石板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山路弯弯绕绕,路上不断有小灌木或杂草遮挡道路,但不影响人行走。大约走了500米山路,路旁出现一块巨石,叫仙人岩,传说很早以前,修道成仙的许逊经常在这块石头上练功,久而久之,便在岩石上留了两个大脚印。脚印的脚趾朝东,脚跟在西。乡间盖房一般都坐北朝南,但协山村100余栋房子,一律坐西朝东。原因至今是个谜。有一种说法是,曾有高人根据这脚印的朝向,作了指点。

    在仙人岩还有一趣事,人站在巨石上高喊一声,协山与马岙两个村的人都能听到。借用贵州毕节七星关“一鸡啼叫,三省皆闻”的说法,这里可算“一人喊,两村知”了。

    离开仙人岩,还需行走4公里,经楼梯岩、牧童岩、吃饭岩、板樟岩、椅子岩、雄鸡岩、稻桶岩、风车岩和雷打岩等处,才能到达圣井石殿。

    春天快来了,挑个好天气,携三五好友,来这里吸吸微暖的春风,欣赏路旁各色野花,试试“一人喊两村知”效果,或者在山坡草地上打几个滚,应该是很惬意的一件事。

    南北主道丰垟路 路旁故事不平凡

    丰垟路,是钱马道的其中一段,也建于清中期,南北方向穿过协山村。它是一条北起马屿,经九甲、石牌、江桥和马岙,到协山,再去许岙、经曹村,穿过西太山山脉,终点于苍南钱库的名古道。马屿域内约10公里,全都由石板铺就。

    作为一条古代和近代官民合用的主道,官差往来于马屿、曹村和钱库要走此道,乡民探亲访友、商贾货物进出也过此路,包括从曹村走出的文武进士,他们都是从这条石板路出发,进科场考取功名的。

    丰垟路与驿市路交叉口,过去是个官方简易驿站,官员公差经此可以歇一歇,人喝水,马补料。现在变成了村里邮政代办点,为村民办理快递包裹和信件收发。50多年前,驿站门口有棵大榕树,树下一片大空地,行人常常在此歇脚。由于行人多,有去曹村和钱库的,也有去圣井山的,这里一直很热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冷清下来,大榕树也因为影响人们的视线,而被砍掉了。

    沿丰垟路往前走,不远处就是蔡金当家。蔡金当2008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孝德之星”。蔡金当今年75岁,他28岁时到协山村当了上门女婿。22年前,岳父去世,69岁的岳母陈柳妹因伤心过度中风瘫痪在床。妻子是陈柳妹的养女,患有羊癫疯,54岁的蔡金当既主内又主外。在田里干活,调好闹钟,干1小时活回家1次,照顾岳母,陈柳妹长期卧床,没长过褥疮,病情也明显好转,但是2006年蔡金当的妻子去世,陈柳妹不慎跌倒折了大腿骨。此后漫长的20余年7600多个日日夜夜,他细心照顾,无怨无悔,直到岳母去世。蔡金当的孝行,受到附近村民高度赞扬,被誉为“当代黄庭坚(中国古代十大孝子之一)”。

    继续往前走,就能看到路旁一座由民政部门修建的烈士墓地,12根石柱和4棵翠柏庄严肃穆环绕四周,如同卫士虔诚地守护着烈士灵魂。墓地由墓基和碑塔组成,碑塔上雕刻着“抗日烈士黄锐纪念碑”9个大字,墓基四周分别刻着烈士批准文号、事迹简介等内容。黄锐(1906—1944),协山村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他隐瞒年龄,投笔从戎,在国民党陆军第19师55团1连任中尉排长。7年时间里,他先后参加过淞沪、武汉、南昌、长沙和常德等地会战的战斗,1944年7月18日,在攻克衡阳金兰战斗中不幸壮烈殉国。2016年4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锐为烈士。

    (感谢协山村党支部书记黄益科,村民朱焕铰、黄兆孙、黄益造对本文采写提供帮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玉海楼
初查灶神的“户口簿”
丰垟驿马石板长 乡愁故事永流传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丰垟驿马石板长 乡愁故事永流传 ■虞秋生 2024-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