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在温州图书馆近九十年
《遯盦印賸》发现记
■林良爽
《遯盦印賸》

    自从挖掘、搜集西泠文化与瑞安渊源史料后,笔者对瑞安金石篆刻、印谱有了更多的关注。近日,在温州图书馆七楼古籍文献室时翻阅《刘景晨集》时,竟无意发现《遯盦印賸》(编者注:读音为dùn  ān  yìn  shèng)跋语,仔细一看印谱《遯盦印賸》是瑞安人陈湘涛的,心中一喜。跋语后注:《遯盦印賸》稿本,温州图书馆藏。随即放下《刘景晨集》,向工作人员索要《遯盦印賸》。工作人员电脑一查,有书,心中更喜。不一儿,工作人员在库房里找到,我迫不及待地打开。

    印谱小开本,宽13cm,高20cm,共22页,题跋后面空白9页。浅蓝色封面,左边贴有白色题签,右边白色线骑马装订。题签上有“遯盦印賸”四个字,下方右边“乙亥正月”,左边“刘景晨题”,名字下钤“贞晦”白文印章。题签被蛀得斑斑点点,“遯”字几乎辨认不出来。

    第一页,圆形朱文印,印文:“陳”,边款:“仿元白篆体,用龙弘刀法,古雅遒劲,什不得一。庚午年春,遯安。”右下角盖有“温州图书馆藏”印章。

    印谱拓有十一方印章,基本是自用印。有边款的只有四方,有篆刻时间的都是在庚午年(1930),时年他六十一岁。

    印谱最后两页为题跋。第一个题跋:“杨雄妄拟述诗书,郤笑雕虫不壮,夫此是,先生零落本鬼神,可问问相如。敏时世兄以尊人湘涛先生遗刻索题,损。”

    “损”,是谁?“损”就是林损。林损(1890—1940),字公铎,又字攻渎,上望街道人。陈黻宸外甥。国学大师,为清代永嘉学派最后一位传人。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担任教授,著有《永嘉学派通论》《伦理正名论》《中庸通义》《老子通义》《中国文学讲授发端》等数十种。

    林损是陈湘涛的学生。林损在《陈湘涛先生寿叙》的开头这样写道:“吾师陈湘涛先生,善古辞,学书备众体之美,兼精篆刻,一乡所乐称也。而先生闻之,愀然若不怿者。呜呼!君子不可以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以损从弟子之列,则不敢以不书。”在寿叙里,林损也对老师做了高度评价:“先生故名进士之甥,学尤足以自殖,顾独耻若所为,闭户怀刑,萧然物表。然所谓老成长者,先生皆亲其馨效焉;文武孔孟之道,未尝不盘桓于心焉。世忘先生,先生岂忘世哉?世皆竞名,而先生不焉伯夷;世皆死利,而先生不焉盗跖。高车驷马,其忧甚大,不事王侯,又岂市井所能溷乎?”陈湘涛的史料很少,从林损留下来的寿叙,让后人对陈湘涛的学识、为人略知一二。

    瑞安人对陈湘涛了解甚少,提起陈世贤(1936—)可能会知道。

    陈世贤是中国首席大法医,是我国现代法医人类学开创人之一,公安部首批特聘刑侦专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任法医师,人民警察专业技术一级警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医学会副理事长。有“身怀绝技,出类拔萃的世界级法医专家”之称,曾侦办“32人丧生的千岛湖惨案”等31起重特大疑难命案。

    陈湘涛就是陈世贤的祖父。《中国首席大法医——陈世贤》(石丽珊著,群众出版社,2003.11)里提及:“祖父陈湘涛数载苦读,考取秀才、廪生,为方圆百里有名的秀才,曾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前为温州府学堂,后改为温州第一中学)任国文教师。父亲陈逊之,在第十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瑞安县税务局、瑞安图书馆任职员。1951年春,陈逊之被政府安排到温州卫生学校当教员。1955年在‘反胡风运动’中,酷爱诗文的陈逊之受到牵连,横遭评判。他因不堪受辱含冤去世。”而两份题跋提到的哲嗣(湘涛儿子)名为时敏。陈逊之与陈时敏是不是同一个人,或是兄弟,联系不上陈湘涛后人,现在也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陈湘涛(1871—1934),名恪,号遁盦,瑞安城关人(现玉海街道),居小沙堤。清秀才、廪生,曾在温州府中学堂担任国文讲习,与刘景晨等共事。温州府中学堂由同邑孙诒让创办于1902年,并担任第一任校长。陈家与同邑林大同家有着远房亲戚关系。陈世贤称林大同的儿子林镜平为表叔,林镜平与其父亲关系很好。算起来,陈湘涛与林大同是同一辈分的。在陈世贤回忆中提及,表叔林镜平对他家帮助很大,对他影响也很大。表叔曾把一处住房无偿地给他家居住。表叔有钱,还能乐善好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种子:当医生不仅有钱,也受人爱戴,长大也要当一名医生。

    对照陈湘涛篆刻印章时间、刘景晨题跋,陈湘涛终年65岁是准确的。陈湘涛三方印章为庚午年(1930),其中两方还注明为六十一岁刻的;刘景晨题签、题跋时间都乙亥(1935)。而林损写的寿叙:“于是先生年七十矣。”这就有问题了。林损为老师写寿叙,老师应该在世的,不可能老师去世后,林损再为他作寿叙的,这是不符合常理的。林损寿叙没有落款时间,可以推断,这份是为老师六十岁写的寿叙。这可能是后人在整理林损的手稿时弄错了。《遯盦印賸》发现,倒意外纠正了林损《陈湘涛先生寿叙》里的一处错误。

    第二个题跋是刘景晨写的。“此《遯盦印賸》,我友瑞安陈君湘涛之遗刻。余与君定交三十余年,初未知君精于雕篆,以余奔走四方,与君晤对之日鲜也。去年正月,君尝来郡,过余稍谈辄去。余亦匆匆为杭沪之游。不数月,闻君逝矣。今哲嗣敏时世兄宝此手泽,持属签题,因跋数语,悲感何如!乙亥正月,永嘉刘景晨。”下钤“刘景晨”白文印章。

    刘景晨(1880—1960),宇贞晦,又字冠三,温州市区人。诸生,曾就读京师大学堂(温州第一批考中京师大学堂的官费生)。1907年,应陈黻宸之邀赴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担任地理教习,1908年,回温执教于温州府中学堂,任教地理科。民国初年,被选为国会议院候补议员,任缙云县知事等职。而后在上海为友人黄群校印《敬乡楼丛书》。新中国成立后为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首任主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被公认为现代“浙江知名的耆宿”。工诗善书画,精篆刻,著有《贞晦印存》《题画绝句》《贞晦先生诗集》等。刘景晨除与陈湘涛有交游外,还与瑞安诸多名士有交游,如陈黻宸、张震轩、邹梦禅、林大同、姚琮等等。

    《遯盦印賸》藏在温州图书馆已近九十年了,可能至今无人问津。如果没有这次的发现,《遯盦印賸》会永远躺在那里,瑞安人也许永远不会关注到这本印谱,更不会知道瑞安还有这么一位精篆刻的人——陈湘涛。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篆刻书画院教务长李砚得知后说:“从印章来看,陈湘涛宗浙派,体现浙南篆刻风格。这本民国时期印谱,弥足珍贵,是清末民国时期瑞安盛金石篆刻的又一实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玉海楼
《禹贡说要》前言
《遯盦印賸》发现记
放眼世界的瑞安洪家人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遯盦印賸》发现记 ■林良爽 2024-3-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