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南宋诗人陆游泛舟瑞安时,曾用清新淡雅的笔调描绘了当时飞云江及其周边的旖旎风光。我从新时代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此处的“风”,所指的应是党的政策春风。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决策,它像一颗“种子”历史性地播进了东海之滨的这片改革沃土,舒展开来一幅千年古县精彩蝶变的新画卷。
2004年12月26日,温福铁路浙江段工程在原飞云镇吴桥村破土动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出席温福铁路开工奠基仪式。对于瑞安人来说,火车通到家门口是件天大的喜事。周边的上千名群众纷至沓来,一睹现场盛况,不少村民摆起流水席,款待前来观看开工典礼的亲朋好友。温福铁路的开通,见证了瑞安从一座没有铁路的小县城正式迈进“高铁经济”时代。
瑞安是浙闽交通要津,也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飞云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旧称罗阳江、安阳江、安固江、瑞安江,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改名飞云江,诗意的名字让人联想起乱云飞渡、惊涛骇浪的画面。
在陆上交通不够发达的年代里,舟楫之旅伴随着一代人的记忆,位于老城区南门的飞云渡曾繁华一时,是出入城区的唯一通道。飞云渡始设于南宋时期。提起飞云渡,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竹签船票”。乘船的人们,总是手持一根竹签,经过检票口时,把竹签投进摆在门口的大铁箱里,发出清脆的“噼啪”声。这根竹签,成为了那个年代的记忆标签。
渡过飞云江,就到了风景秀丽的瑞安外滩。外滩是一个集防洪防汛、城市道路、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开发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漫步在外滩的江堤上,放眼望去,高楼大厦林立,音乐喷泉和青春公园的广场舞此起彼伏,仿佛倾听一曲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协奏曲。
近几年,全长79公里的飞云江瑞安段江面上飞架起17座大桥,“走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已成为历史。其中飞云江大桥于1989年通车,飞云江三桥(即瑞安大桥)、飞云江特大桥(铁路桥)和飞云江大桥姐妹桥先后于2009年、2005年和2011年通车,首条跨飞云江公铁共建桥梁——永宁大桥也即将建成通车,拥江发展实现了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大幅提升。
我家曾租住在老城区。每当夜幕降临时,就去附近的历史文化街区——忠义街逛逛。忠义街全长500米、宽13米,拥有玉海楼、利济医学堂、心兰书社等文保单位和李维樾故居等10多座民居,承载着千年历史兴衰和文化积淀。走在街上,深深地感受到烟火气十足,我最爱的是独具风味的李大同糕点和老艺人现场制作的糖金杏,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凝聚着浓浓的乡愁记忆。
瑞安素有“南戏故里”之称,南戏鼻祖高则诚是瑞安南滨人,由他的传世名著《琵琶记》改编的越剧节目惊艳亮相于前年的央视戏曲频道。在忠义街的南戏馆,也隔三岔五地上演《琵琶记》《白兔记》等经典剧目,使人在耳濡目染中领略到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
隔江而望,瑞安的农村同样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远的不说,就说位于瑞平交界处的杜山头村,是个3A级的旅游村庄,也是历史文化名人——明代福建布政使杜整的故里,路边的杜天官纪念馆保存完好。穿过104国道,一条笔直的柏油路直插杜山,杜山头桥处在十字路口。伫立桥上远眺,投资500多万元打造的瑞平塘河风情示范带和美丽田园综合体映入眼帘,塘河风光一览无遗:波光桥影,摇曳不定,星月灯火,交相辉映……
沿着飞云江继续向东延伸,阁巷高新工业园区、东新科创园、汽摩配园区等产业集群星罗棋布。瑞安在历史上有“百工之乡”之称,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工贸城市。
春风拂过满庭芳。如今的瑞安,城市化带动人城产融合发展日新月异,拥江发展号角如巨轮的汽笛一样嘹亮,旧城蝶变、新城焕新。飞云江畔,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