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邵象富 潘鹏程 实习生 周欣翔 潘怡统
瑞安,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凭借着丰富的科创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正努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制造业的力量。那么,面对新的发展阶段,瑞安的传统制造业如何继续迈向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走进我市几家头部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了蹲点调查报道。
科技创新 助力制造跑出“加速度”
走进浙江中瑞橡胶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科技的王国。在这里,传统橡胶混炼的高污染、高耗能已成为了过去式。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中瑞橡胶实现了从原材料运输到产品打包仓储的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了浙江省级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典范。公司副总经理王一昊说:“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自动化的投料和称量系统,所有数据都与电脑实时互通,工人只需负责简单的操作,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在中瑞橡胶的车间里,计算机终端随处可见。中控后台的引入,使得所有设备及工艺流程实现了“全线打通”,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无纸化、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通过扫码枪,我们可以轻松获取生产环节中使用的原材料、批次号以及检测数据等信息,实现了对28种原材料的精准溯源。这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帮助我们不断优化生产流程。”王一昊说。
自2016年10月产线投用以来,中瑞橡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14%,产品不良率降低了69%,研发周期缩短了32%。在鞋用混炼胶细分领域,中瑞橡胶更是做到了国内行业产销量第一,这背后离不开企业持续的创新和努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沿着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前进,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王一昊说。
【记者手记】
在蹲点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瑞安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活力。中瑞橡胶的成功转型,是瑞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华丽转身。
智库支持 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浙江荣际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在研发新产品时遇到了技术瓶颈。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析数据支撑,研发团队在多次“开改模”和3D打印后仍然无法解决塑料收缩等问题,导致研发进度受阻。公司技术部经理吴永兵介绍,高端人才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我们希望前端验证开发的时候,有专技人员能把问题给避免掉,提高研发效率。”
公司总经理陈荣旺告诉记者,若是有一个CAE仿真中心,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CAE仿真不仅可以将反复开模具的步骤省去,还可以直接把实验的工况仿真出来。作为一家年产值近2亿元的汽摩配企业,陈荣旺也曾经想过自己建立研究仿真中心,但一打听,投资要上千万元,这让他打起了退堂鼓。“自建仿真中心投资是相当高的,付出与回报差距太大。”陈荣旺说。
陈荣旺打听到温州(瑞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里面配备高校教授和专家,可提供技术仿真“智库支持”,这让陈荣旺顿时倍感振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瑞安协同创新中心CAE仿真中心主任徐作文说:“与实验室同等条件的情况进行仿真,评估产品是否能满足质量和性能的要求,并对仿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帮企业生产出合格产品。”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攻关,瑞安协同创新中心仿真中心向企业给出了详尽的参数,彻底解决了塑料收缩技术难题。浙江荣际的技术创新正是得益于与瑞安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和工程师对接。该中心还聘请高校教授,搭建智力资源与企业需求间的桥梁,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技术痛点、难点问题,给企业装上“最强大脑”。徐作文介绍,仿真中心的工作核心是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能够逐渐从售后市场走到前端市场。
近年来,浙江荣际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的合作,为企业注入创新活水。“我们还与江苏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项目、解决技术瓶颈,再将其转化成果。”陈荣旺说。
【记者手记】
企业借助顶尖学术团队的“智库支持”,解决自己的技术瓶颈和市场痛点。在我们看来,这倒是个不错的法子,企业将自身的需求和科研力量进行有机结合,共同探索前沿技术转产。智囊团有了,银子也省下了。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赋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编后:通过对瑞安传统制造业一些典型代表企业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科技创新、智能化生产等手段正在成为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器”。
作为全国百强县,我市已率先成立瑞安市云江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院,提出向“新”出发、以“质”取胜、以“人”为本,系统引育生成一批高技术、高效益、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加快形成新智造企业群,全面建强新质生产力的“集群链条”。未来,随着更多创新资源的汇聚和政策的支持,瑞安的传统制造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