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屿江北两村
乡村记忆
■虞秋生
霞岙渡口对面埠头

    马屿镇梅屿顺泰片16个行政村,像一字长蛇阵,逶迤散布在飞云江北岸与梅尖山脉南麓之间狭长地带上。村民们依山傍水,锄禾于田园,披荆于山间,奋楫于江上,过着宁静而恬淡的渔樵耕织生活。时光清浅,岁月嫣然,渐次远去的农耕文明片断,成了离乡别土旅居在外村民的永远乡愁。在此,笔者去繁就简,说说其中两个村的记忆片断。

    砍柴卖柴柴桥头

    由马屿去往顺泰,得从柴桥头村村南穿过。站在马顺公路旁,放眼审视名不见经传的柴桥头村,给人的印象是,这个村庄有点逼仄,村南距离飞云江不过百米,村北挨着梅尖山南麓,农舍连片兀立,挤挤挨挨。

    “柴桥头”这个村名是村民当年砍柴卖柴得来的。

    明朝万历年间,彭氏和何氏祖先从福建辗转来到此地结寨定居,因村西头有一座桥,故取村名“寨桥头”。若干年后,村里彭氏人丁兴旺,人数占比远超其他姓氏,遂改村名为“彭桥头”。清末民初,村里人多地少,为生活计,很多村民去15公里外的山中(现为瑞安市红双林场)砍柴。据村民讲,那时,山中小灌木杂柴火归属并不明确,大家都可以去砍、拾。村民们上山砍柴,挑回家中,一部分自用,一部分挑到马屿老街文昌街木家桥头柴火市场交易换钱。那个年代,柴桥头村约有三分之二的村民,经年累月到山中砍柴,通常凌晨四点多,他们就从家中出发,披星戴月进山,到达点位后,天才刚刚亮,找到柴火,砍足约100斤,就挑柴下山。彭桥头村西头这座桥不大,但桥旁有一棵大榕树,树下有一块近200平方米的空地,还放着几块大石头。樵夫们凌晨进山砍柴,挑着重担走了这么远的路,早已精疲力尽,到了桥头,就放下重担,坐在榕树下歇息一会儿。久而久之,桥头和榕树下成了砍柴人放柴和聊天的好地方。

    后来,有人提议,把柴火汇合的桥头——柴桥头,改作村名,得到大家齐声赞同。从此,村名由彭桥头改为柴桥头。后来,政府创立红双林场,保护山林,禁止人们进山砍柴,从此,柴桥头村民结束了砍柴生活。柴桥头村曾被拆分为柴上和柴下两个村(大队),2019年7月,两村合并又叫回柴桥头村。

    砍柴卖柴培养了村民吃苦耐劳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经商理念。改革开放后,柴桥头村村民洗去脚上泥土,纷纷外出卖眼镜,推销食品机械,经营熟食,什么生意来钱就张罗什么,哪个地方有钱挣就马上奔过去。人带人,户帮户,众人携手一起富。如今的柴桥头村也成了马屿镇内比较富裕的村庄之一。

    船穿浊浪渡霞岙

    从前,飞云江犹如一道天堑,阻隔了马屿江北、江南人员和物资的交流。从明代中期开始,马屿境内有了净水、霞岙、团社和仙篁竹四个渡口。其中,净水、团社和仙篁竹三个渡口没建埠头,船只在大致地点沙滩上停靠,随着潮涨潮落,频繁改变上下船地点,尤其落潮时,上下船点都是涂滩淤泥,上下船很不方便,为此,很多江北人舍近求远,赶到位于霞岙村南的霞岙渡口过江。

    霞岙渡两头泊船点上均建有较好的上下船埠头。尽管江面浊浪翻滚,但行人过江,脚不沾泥,挑担不打滑。梅屿片村民都在此过江,荆谷和顺泰片村民凡到马屿集镇办事、购物的,也大都在此渡江。霞岙渡是飞云江上名副其实的第二大渡口。

    霞岙村口埠头到对岸马屿集镇埠头的距离,涨潮时为300米,落潮时约250米,渡船来回一趟约20分钟。渡口一直由霞岙村人负责管理收费。新中国成立前,由村里3个村民合股经营,一只木船,6名艄公,三班倒,每班2人,一次拉十来个人,来回摇橹摆渡。每天早上5点起渡,晚上10点结束,每人每天工作6小时左右。

    1950年开始,过江摆渡营生由村集体接手,村里安排10个人,投入3只木船接送客人过江。上午过江人多时用两只船,两岸对划,下午人少,一只船来回接送。船工记工分,同生产队社员一样分红。过江票价每人2分钱,若是挑担的,则收3至5分钱。霞岙、杨巷和宫后的算本村村民,予以免费。

    1980年开始,因过江客流激增,木船摆渡无法满足需求,村里动用历年摆渡收入积累,购置了一艘12匹带船舱的动力船,淘汰了木船。动力船免去了划桨,但船上两个船工,一个撑舵,一个负责系解缆绳,活儿也不轻松。动力船一次可渡30人,票价为每人1角钱,来回一趟15分钟左右。1984年,村里又购买了一艘24匹马力的平板渡轮,一船可渡50人,票价提到一人2角钱。两艘动力船相向对渡,大大加快了人员和货物过江速度,每天达3000人以上,日船票收入超过600元。

    据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渡口的黄金时期。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很是热闹。每天凌晨4点半开始,四面八方的人,通过村前碎石小路,向渡口聚集,购票待渡,到晚上10点才消停。

    渡口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里经常给村民放电影,请词师唱鼓词,邀剧团演大戏。村民们回想起这一阶段村里的文化生活,都津津乐道,神采飞扬。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马屿大桥通车,渡口人流锐减,运营难以为继,村里把渡口外包给了个人,动力轮渡改回木船摆渡。5年后,渡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今年春节前,笔者站在霞岙渡口,仔细打量这个昔日曾经多次来回横渡的渡口,但见江水悠悠向东流,两岸枯黄的芦苇在晚风中摇曳,裸露的江岸尽是滩涂淤泥,昔日景物已经荡然无存,心中莫名惆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瑞深读
   第00004版:玉海楼
马屿江北两村
乡村记忆
瑞安乡贤张棡日记里记载的
龙舟竞渡那些事儿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马屿江北两村
乡村记忆
■虞秋生 2024-5-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