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人李毓蒙
■胡晓霞

    瑞安先贤李毓蒙,“草根逆袭”型传奇人物,集发明家、实业家、教育家于一身。以心地、修身、为人、处世等衡量,他还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大善人。

    徒子眼里的“老好人”

    在和夏海豹老师合著长篇报告文学《我心归处是东山·浙南机械工业先驱李毓蒙》过程中,我联系最多的,要数浙江香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李新祥。李总是瑞安东山人,做事沉稳有思路,曾任李毓蒙纪念馆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等职。有一次,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这故事是他当年从毓蒙先生的徒子黄省初那里听过来的,在黄省初看来,师傅就是一个“老好人”——

    李毓蒙先生在世时,有一阵子,其侧室朱秀琴发现,家中米缸里的米,怎么比往常少得快了,于是她有心暗中观察。俗话说,不怕生心,只怕有心。有一天,她终于看到,一衣衫褴褛者,四处张望、蹑手蹑脚地进了她家厨房,慌里慌张地掀开她家米缸盖,用发抖的手,舀了一小罐米,正欲倒进衣兜里,躲在暗处的朱秀琴,忽地冲出来,大喝一声:“怪不得……”偷米人的手猛地一抖,米罐掉落于地,米也洒落一地。朱秀琴更加来气,一把揪住偷米人的胸口。正在此刻,李毓蒙先生一脚跨进门来。偷米人抬眼见到先生,很是无地自容,便用力挣脱,想溜之大吉。朱秀琴则紧紧揪住不放。先生见状,赶忙大步上前,一边劝朱秀琴:“他家应该是实在没饭吃了……”一边掰开她的手,随之,偷米人衣襟上的一颗纽扣,从朱秀琴手中掉落,那扣眼,也因撕扯而开裂成一个小破洞。于是,先生捡起地上的米罐和纽扣,从米缸里舀了满满一罐米,倒进偷米人的衣兜里。随后,先生还从自己衣兜里摸出几块钱,塞到偷米人手里,搭着他的肩,送他出来,诚恳地对他说:“你的扣眼被撕破了,实在对不起,这钱,是赔你的,你只管拿着。以后家里没饭吃了,就对我说,只要我家里有,就会分你一些的……”

    先生的嘉言懿行,就这样被口口相传,历久弥新。

    女儿眼里的“老济公”

    为进一步了解先生的生平事迹,我决定赴温州拜访名人之后。

    那是2023年10月3日上午,天气晴好,碧空如洗,在先生的侄孙李顺海、曾侄孙李剑波带领下,我终于见到了李毓蒙先生的四女、当年87岁的李琳娣。

    由于日军入侵,家境变迁,幼年李琳娣被寄养在江苏常熟外婆家。小小年纪的女儿发现,父亲的生活是艰辛的,工作是忙碌的。当时女儿还不懂父亲忙些什么,外婆说他是在“穷忙”。长大后,女儿才理解,那个时期的父亲,正热衷于发明创造,热衷于办厂办学。女儿明白,父亲的生活目的,并不只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要不然,尽可重操旧业,办一个弹棉机工厂,即使是在浙北、苏南一带修修弹棉机,也绝不至于穷途潦倒到那种地步。李琳娣苦笑着摇了摇头,说:“对穷苦人解囊相助,那是人所常有的事,而像父亲那样,至今少见。”

    李琳娣深情回忆——

    记得是抗战时期吧,一家人住在温州小南门。一天,父亲的一个学徒来家里找父亲。当时父亲外出了,母亲(汤夫人)在厨房,长兄李安邦在隔壁小房间。那学徒见父亲不在家,待了一会儿也就走了。等母亲回到房间,发现刚刚放在枕头底下的钱,竟被那学徒顺手牵羊了。母亲很生气,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听罢,不但不生气,还为那徒弟开脱,说他一定是遇到困难了,他本来是不会这样的……其实,父亲自愿给人资助的,就更多了!一次,父亲去某地收回一笔欠账,结果途遇一个死了当家人而无法安葬、不能生活下去的人家,他就把钱全部给了他们,自己只好沿途讨些茹丝饭充饥。

    李琳娣说:“我15岁那年,回温州经过上海再见父亲,惊奇地发现他跟以前已是判若两人。这时候的父亲,头发稀稀拉拉,胡子拉碴,着一条灰黑色长衫,油光可鉴,袖口处露出丝丝缕缕的破碎内衣,脚上穿一双有破洞的布鞋,整个人老济公一样……”父亲为办学,几乎搭上了全部财产。有钱如此慷慨,没钱时也一样。父亲脚上的皮鞋,破得不像样子,学徒给他买了双新的,可他还没拿到家,就送给了别人。类似这些事例,实在不胜枚举。只要他有的,就有求必给,但对自家人的生活,却控制很严,即使是在上海办“毓蒙联华公司”的年代,他也只是把自己的家安在上海四马路(新中国成立前的路名)的一个亭子间里……

    侄孙眼里的“蹭票人”

    李琳娣的一席话,勾起了先生侄孙李顺海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归途中,他兴致盎然地告诉我,自己11岁那年,跟随“碎公”李毓蒙,去位于温州小南门蝉河家里玩。那天,他们起了个大早,从东山车头村出发,步行去九里汇,然后再坐船去温州。当他们走到上望薛里村时,碰到了一位老太婆。这位老太婆可能跟“碎公”熟,站在路边就向他哭诉自己所遭遇的家庭经济困难。“碎公”一听,当即就掏出身上所带的钱给了她。随后他们继续步行,到了九里汇,坐进船舱。不一会儿,一个人出来收“船钿”了。当他把手伸向“碎公”时,“碎公”摸遍了所有口袋也掏不出一分钱来,这才恍然大悟,刚才在路上把钱已全部给了“老太婆”。“碎公”尴尬地笑着说:“今天没带钱……”那人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出门在外,怎么可以不带盘缠……”一个要钱,一个没钱,定夺不下,那人就把船老大给请出来了。船老大一进船舱,看到这位坐船不付钱的,竟然是李毓蒙先生,就赶紧满脸堆笑地摆着大手对“碎公”说:“李先生不用付船钱,不用付!”“碎公”不好意思地说:“我还带了这个娒(瑞安方言,小孩子,指李顺海)一起坐船的……”船老大赶忙接话:“没关系没关系,娒也不用付钱……”

    李顺海意犹未尽地说:“我们就这样蹭了一回船票,来到了温州小南门蝉河家里,碎公因此遭碎婆一顿奚落:娒都知道带出来,盘缠却不知道带!最后,碎公还老着脸向碎婆要了一点盘缠,才带着我一起坐船回东山……”

    前辈眼里的“劳碌命”

    我们在发黄的书刊里,寻找先生的踪迹;在诸位前辈的文字中,回望历史烟云中的先生——

    1938年春,日军在中国领土上肆无忌惮,猖獗一时,时局极不稳定。但李毓蒙先生等人为使家乡适龄儿童不失就学时机,积极筹划,在战火中成立“私立毓蒙完全小学”。学校还附设“民众代笔问字处”,义务为大众代笔书信函、文字等。学校所有经费由毓蒙华联公司汉阳分厂支付,所有入学儿童一律免收学杂费,全乡儿童没钱也有书读。

    1941年冬天,在李毓蒙先生的大力提议下,在东山陡门头工业基地东边,破土兴建“私立毓蒙工业职业中学”校舍。经费花光了,先生就把自己昔年所盖的“李毓蒙制造絮棉机器厂”的七间老厂房拆掉,把材料运到学校来造饭厅和宿舍,甚至一度决定卖掉他那温州毓蒙铁工厂所拥有的股份……

    八年战乱,家乡温州几度沦陷,诸多弹棉机从业人员在经济上都十分拮据。没有固定收入,家属无法与先生在上海一起生活。先生独自一人在沪,生活无人照料,十分清苦。亲友们见了都感到于心不忍,常买些衣服、鞋子送给他。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苦”,看到马路边比自己更苦的人,就把衣服都给了那些衣不遮体的人,最后落得自个儿四季更换的衣服都不齐全。有一年,当他穿着棉衣,热得没有夹衣替换时,就请一位学徒的妻子,帮助自己将棉袍内的棉花取出,改成夹袍来穿。但他整天乐哈哈的,亲戚送给他的新衣服,还是送掉。就这样,先生一直身穿破衣烂衫,脚蹬补丁破鞋。然而,在上海滩与那些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的“阔老”交往时,他却不觉得自己有多寒酸,心里十分坦然。

    发展机械工业,使劳苦大众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李毓蒙先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也一直为之奋斗。新中国成立前,他把所有弹棉机生产厂家联合起来,求得共同发展;在发展弹棉机事业的同时,尽力提高弹棉机生产工人的福利,如按工资比例分发红利给工人,开办医院给工人以医疗保障等;他还抽取部分盈利和专卖报酬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费用,如创办学校、围垦涂滩等。至于他个人,则倾尽所有,清苦半生。

    建立“公私合营温州铁工厂”时,李毓蒙先生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委任他为副董事长,是一清闲之职,在具体工作方面,并无什么要求。但是,他还是坚持天天上班,一直活动在各个车间,关心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嘱咐年轻工人要注意生产安全,并亲自动手做些工具,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翻砂车间,由女工来做铸件清砂,当时没有钢丝刷,而是使用竹刷子,费劲、费时又废刷子。于是,先生便在厂内各处找来废旧铁丝,扎成刷子,交给女工们使用。这样,既减轻了劳力,又提高了工效,女工们高兴得直喊“老师公真好”!

    见到打铁工人在蒸腾热气的火炉旁边,一手抡着铁锤,一手夹着铁件,一天到晚,汗流浃背,那种强体力劳动的辛苦,又触动李毓蒙先生要研制一种省力的打铁工具。他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与探索,自行设计了一种新型打铁工具的图纸。但由于公私合营厂要按照上级的计划开展生产活动,不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的,最后,也就没有进行研制,不了了之。

    一次,李毓蒙先生听说有一位其他机械厂的工人,因砂轮碎裂而丧命,他便着手研制不易碎裂飞溅的砂轮。为此,他又亲自去寻找砂轮原料,去别处借用窑炉烧结材料。由于烧成材料要有一定的时段,等炉温冷却也要较长时间,因此,他往往要等到深夜,在拿到烧成的材料后才肯回家。这样,才能及时地知道此次的试验是否成功。因为缺乏仪器来检验材料的硬度和切削能力,他便利用瓷碗片,按其划道的深浅来判别。所以,有一段时间,他的口袋里装了不少煤渣似的硬质材料和破碗片。年近70岁的李毓蒙先生,为探寻铁矿石,亲自进温瑞间最高山脉大罗山,直至1961年去世,他的衣袋里,还装着黄铁矿石……

    一个人走了,但留下了一片宽阔的天地,留下了卓著的名声。善人李毓蒙,始终与劳苦大众心连心,一辈子都在为让别人活得更好而奔走,其人生价值,就在他给这个世界创造了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云江潮
善人李毓蒙
80多年前
偷看龙船“上水”记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善人李毓蒙 ■胡晓霞 2024-5-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