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语,是指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口语化语句。在绵延千年的龙舟民俗活动中,我们的先人总结提炼由龙舟引发对人、对事、对物的哲理性思考,表达生动、形象、诙谐,往往妙趣横生,丰富了民众的口语表达,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也拉近了交流的亲切感。这些俚语传递鲜明的待人接物态度、观点和主张,体现先人的智慧和幽默感,传承区域特有的文化精神。
“龙船好划,头家难当”
头家,是一个地方传统龙舟活动的总负责人,一般由一方德高望重的热心人担任。头家人选不固定,往往每年轮流,并不限定一人,一个总头家下面,往往有几个头家协助。头家们负责龙舟活动的筹款、龙舟的打造、物料的采购、各项仪式的策划举行、竞赛组织、后勤服务、宣传公示和赛后安排等等。龙舟头家是典型的民间社团组织形态,有着传统宗族、村落、宗教管理色彩。而“头家难当”,则体现了民众对头家的支持和理解。
“龙船夹横划,个个是头家”
该俚语是指龙船划手不服从统一指挥,动作各行其是,按个人意思下桨。还含有划手都想争做老大(头家),互相不服气之意。划龙舟如果没有组织纪律,缺乏统一指挥,便会乱了阵脚,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划龙舟如此,做其他事情亦是如此。
“鼓是令,舵是命”
龙舟上有划手、舵手、鼓手和锣手。划手是整条船的核心动力所在,控制龙舟方向的人称为舵手,舵手的作用是为了控制划船方向和划行中的稳定性,防止船的偏离。鼓手的作用是指挥全船跟着鼓点的起落来控制动作节奏,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引领船员划桨的力度和频率,保证团结一致,让划手不乱划,而锣手是配合鼓手工作。船上的人员必须听从鼓手指挥,凭鼓声统一行动,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齐心协力。
“坐该只龙船,奈该只赢”
方言“奈”,意为用力、拼命的意思。“坐该只龙船,奈该只赢”,意为作为龙舟队员,要为所在的团队而战,不惜力,不懈怠,全力以赴,以团队集体利益和荣誉为最高目标,体现人们对同舟共济、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认可。
“迟到的龙船先上岸”
龙舟竞渡,肯定有先有后,有胜有负。这也是龙舟竞渡的魅力所在。暂时的落后不要紧,只要有信心,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奋勇拼搏,落后的龙舟也能做到后来居上,后发制人。该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迟到的龙船先上岸”还有另一层意思,指参加竞渡的龙船下水最迟,却提前上岸不再参加比赛,由此批评一些人办事不认真,态度敷衍塞责,心不在焉。
“哮咕人碰着嗽,破龙船碰着斗”
“哮咕”指哮喘病。“嗽”指因患有支气管炎而咳嗽。两者相碰头,指重病加身,雪上加霜。龙舟竞渡,龙舟要完好无损,才能保证安全平稳迅捷。若龙舟破损,在竞渡过程中还发生械斗,那后果就很严重。喻指困厄中又遇到麻烦事,与“屋漏偏逢连夜雨”表达相同的意思。该俚语由此告诫世人,行事千万不要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除了龙舟,我们的先人还留下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俚语。比如“有心拜年重午不迟”,比喻人间亲情、世间友情重在心到,心到才能礼到。又如“吃爻重五粽,还要冻三冻”,借端午时节的天气现象,比喻事情还没有到下结论、做总结阶段,离结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以此来警示世人不要麻痹大意,一定要善始善终,千万不要误判误断,在事情还没了结之前就草率收兵。再如“揿牢一把粽恁”,喻指有极强的掌控力,大小事务尽在掌控之中。又如,由于民间只有在端午节前一天或者端午节当天购买菖蒲的习俗,因此便有了“重午日卖菖蒲,短命的生意”一说。
这些俚语是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先人的所思所想、所喻所劝,成为我们解读先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