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榕树谭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聚宝盆”
■林南斌

    上洞山,又名嵊水山,海拔274.1米。据清乾隆《瑞安县志》记载:“嵊水山,有洞二。俱去城七十五里。上洞,下洞。”另据《瑞安市地名志》载:“上洞山一名金山,又名藤岙山;有名胜曰上洞。”上洞分为上洞上、上洞下两个自然村。

    我的老家在上洞山脚下,通往上洞的山路崎岖,且泥泞不堪,从前我父母常把西瓜、番薯等农产品种在山上,待到成熟时,我们兄弟仨挑着沉甸甸的竹篓摇摇晃晃地下山,路上总是捏着一把汗,生怕一不小心栽个跟斗,篓里的东西就得“泡汤”了。后来修建了上洞岭盘山公路,南北走向、水泥路面,全长1.3千米,宽6米,可通2吨以下轻型汽车和小轿车。

    从大坪山山脚上山,经过4个盘山弯道,翻过岭头山,穿过上洞水库溢洪道,才到达上洞村。上洞水库依偎在山坳中,环境清幽,岸边长满了茅草、蓬蒿和狗尾巴草等杂草,随风摇摆起伏,远看水库仿佛“犹抱琵琶半遮面”。水库里的水清澈透明,能看清随波摇曳的水草和穿梭于水草间的小鱼,偶尔还有几只鸥鸟,像绅士般优雅地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据《瑞安市地名志》载:“上洞水库建于1959年8月,集雨面积1.22平方千米,坝高26米,总库容79.5万方,设计灌溉面积60亩。”

    在水库下游,建有一个小型水电站,年发电量15万度,当时名曰“瑞安县马屿上洞水电站”。

    说起这个水电站,还有一段故事。据《净水村志》记载,1950年,平阳坑镇坳口村的王一林先生到净水村访友,看到村南的瀑布水头高、落差大、水量充足,萌发了在山下建设水电站和碾米厂的念头。于是在上洞承包农田做围堰,建蓄水池,把上洞溪水拦蓄起来,在下游的净水村建碾米厂房,安装压力输水管、水轮机、碾米机,兴建了瑞安西部第一家利用水能的碾米厂。1957年冬季,又利用国家大搞兴修水利运动的契机,在上洞岭头山修筑大坝建造上洞水库,水库建成后开挖半山腰引水渠道三千多米,并将碾米厂迁至水坑水库下游,安装上2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1963年碾米厂迁回原址,重新安装压力管及40千瓦发电机和碾米机、磨粉机等,白天加工农产品,晚上发电解决净水、上洞、水坑等村的照明问题。

    沿着水库边的羊肠小路,漫步至林荫深处,忽有一座寺庙浮现在眼前,黄色的庙墙格外醒目。那寺叫灵峰寺,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上洞寺”(也有叫上硐寺的)。我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在寺院里见过许多珍贵的“大唐遗宝”。

    据现任灵峰寺住持释显宁法师介绍,灵峰寺始建于唐朝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原址在许峰山。后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迁至永峰山(即上洞山)。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灵峰寺改名灵峰院。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秋重修大殿,第二年又兴建山门1座、前屋轩房12间,次年又重修斋堂。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重修大殿。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圣旨敕令重建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

    如今灵峰寺已修葺一新,古色古香的门台既精致又庄重,两侧黄底红边的围墙鲜艳夺目。虽然大殿的外壳都属重新塑造,但里面的石柱构架依旧不变。大殿前的暗红石莲构思奇妙,做工精细,大殿后青色的石马石将军栩栩如生。大殿前有两口龙井,井水清冽甘甜,传说能预知天气变化,若井水清澈见底,则预示天气晴好;若井水浑浊,则预示天要下雨,充满了神秘色彩。

    上洞是一个盆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莲花盆地”。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马屿镇政府工作时,曾在《温州日报》发表过一篇新闻报道,题目是《“聚宝盆”里做文章上洞立足山水奔小康》,把上洞山形象地比作“聚宝盆”。

    之所以称作“聚宝盆”,是因为这里的特色农业比较出名。25年前,一群热血青年为了理想而努力打拼,在上洞山首次引进梅花鹿养殖技术,并成功养殖了39头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实现了“北鹿南养”零的突破,同时建成温州市首个野生鹿产品开发基地。后来,又从广东引进128只省级保护动物——蓝、白孔雀,使“山沟沟飞出彩凤凰”成为山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上洞山植被茂盛,有一条长八百多米的风景林带,种植着杨梅、猕猴桃等水果。山上的猕猴桃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是不可多得的果中珍品。与上洞相邻的滕岙山,种植着一大片杨梅林,品种多为黑炭梅,果核小且多汁、甜度高,比起杨梅之乡——瑞安高楼镇的杨梅也毫不逊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榕树谭
记忆中的“聚宝盆”
早年的黄鱼松
故乡的老街
减肥记
瑞安日报 榕树谭 00004 记忆中的“聚宝盆” ■林南斌 2024-7-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