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笔者经常听友人介绍,他利用假期跟孙辈中的小学生们一起逛公园、玩游戏,让儿童在跑跑跳跳中轻轻松松地学会用方言诵读古诗词,祖孙同学同乐,几年下来,也摸索出一些“读古诗,学方言”的小经验。
今年暑期快到了,儿童又将迎来快乐的假日,可以再跟爷爷奶奶小手牵大手,边玩边用方言诵读古诗词,享受“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和“含饴弄孙”的温馨,希望今年暑期有更多的爷爷奶奶与孙辈们参加到这个方阵中来,让方言得以保存、赓续,使儿童在学方言中汲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笔者认为此举确是当今文化传承中值得点赞的好事,因而乐将友人的小经验简介于后,也算“读古诗,学方言”的小河里添几圈涟漪吧!而且期望借此得到方家的指教。
爷爷奶奶来辅导
学方言,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读古诗词,却涉及格律、平仄、押韵等较为专业性的问题,属于学校老师和语言学、文学等领域里专家们的职责。但目前,却只有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们才有资格来当辅导员,为什么呢?还得从现在的爷爷奶奶当初幼儿的时期讲起。
五六十年前,无论瑞安城底还是农村,大家讲的都是清一色的瑞安话。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党中央从山东派来一批老解放区的基层干部来瑞安充实乡村干部。他们讲的是普通话、山东话,瑞安群众听不懂,而瑞安话他们不会说,也不懂,交流沟通起来存在较大困难。乡、村开群众大会,如果是山东干部讲话,还要找人当“翻译”。尤其是平阳县(含现在的苍南县、龙港市)特别典型,开全县四级(县、区、乡、村)干部会议时,领导用普通话作报告,要有四个人分别作温州话、闽南话、“蛮”话、金乡话的“翻译”。我们瑞安农民到外地做工、经商、出差办事,也常遇到语言交流上的阻碍。于是当时在群众中大力推广普通话,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经过7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扫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业务兵在部队学文化、学普通话等,终于取得明显的成效。当今儿童在学校、家庭、社会全用普通话交流。就连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日常交流也是普通话,而在家中与老人交流时用的方言谈话中,还常常夹杂普通话词语(方言词语忘了)。只有爷爷奶奶这一代才会用比较纯的方言交谈。所以“读古诗,学方言”的辅导员任务就理所当然由他们来承担了。而且当今爸爸妈妈还得在旁边随儿童们补习方言呢!过了几十年,当爷爷奶奶时,还要接替上一辈辅导员职责呢。爷爷奶奶最喜欢跟孙辈在一起,平时“责无旁贷”地在家里担负接送孙辈上学任务,再给他们加上这副辅导员的担子,他们也是非常乐意的啊!
小学课本当教材
“读古诗,学方言”,选用什么书来当教材呢?眼前已经有现成的教材了,那就是儿童们上学期刚学过的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现在小学每年级语文课本里都选了六七首至十来首古诗词,平时在校老师用普通话教读,讲解意义,学生都会用普通话背诵,熟记在脑子里了。
暑期放假,儿童随爷爷奶奶游公园时,看到绿树、花朵,听到鸟鸣、歌声,只要大人一启发,儿童都可脱口诵读。爷爷奶奶便可对应普通话,用方言读几次,儿童自然就能学会。同时大人也可在儿童普通话诵读中纠正自己普通话读错的字。
不过辅导员的任务也不轻,事先要“备课”,先翻阅儿童刚学过的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里面如有几个词语,方言还读不准的,就要查一下《实用瑞安话》(庄中宝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瑞安方言读音字典》(张永恺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等书,或跟几位熟人在微信里打听一下。
瑞安的方言也由于村庄位置不同而稍有差异,某些小范围的方言读音尤其值得关注,例如湖岭、南滨、高楼等地出生的老人更应保留当地读音,而教孩子们读音则以现在所处的地方读音为宜。
还要给老人们提个醒:做这件事,不要急于求成,不贪多求全,不要强迫,以提高儿童兴趣为手段,始终把“学方言”定位为目的,做学校的助手。不要过早涉及语言学里的“学术内容”,只在辅导时利用浅显、具体例子介绍瑞安方言是专家探索我国唐宋时期语音的鲜活语言标本。在适当时机讲一些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方言民谚作补充,不布置任何作业,坚持让儿童在玩中学。
关注古诗词的句子节奏
用方言诵读古诗,跟普通话朗诵一样,都要关注各种句式的节奏美,逐步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词,篇幅均以短小为主。古诗句式仍以五、七言为多。五言句式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后三字又可细分为“二一”与“一二”两类。如小学第二册语文课本中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二二一”结构,一句三拍,最后拍是一个字的词。接下去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二一二”结构,最后拍是二字的词或词组。
七言句式,中后五字和五言诗句式节奏相同,如小学第六册语文课本中杜牧的《清明》,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二二一二”结构 ,后五字和前述的五言“二一二”同类。接下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是“二二二一”结构,后五字和前述的五言“二二一”同类。而诵读时两类句式节奏不要读成一样,否则容易把“地上霜”和“何处有”等读成:“地——上霜”和“何——处有”,有碍内容的表达和理解。
词也一样,词中的五言、七言句,与诗的句式节奏同理,如小学第六册语文课本中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辅导员要诱导儿童逐步加深,不断积累。
还有古诗词中的入声字,等读得较多的时候,有意识地抽出来,用普通话与方言两种读音让儿童慢慢对照品味。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四、六册中出现了:竹、月、雪、白等入声字,用方言读,都有相同的入声声调感。但在普通话里,竹字读zhú,成了阳平,月字读yuè,成了去声,雪字读xuě,成了上声,白字读bái,成了阳平。这是因为普通话把古代的入声字都分别改为阳平、上声、去声了,而用方言读还可把它读回到唐宋时的入声。
总之,要注意浅出、具体、多听、积累,以滴水穿石的坚持,使儿童入脑,保持方言中珍贵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