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葆善:
利济总理
医术高超

    清光绪十一年(1885),在瑞城杨衙里(今公园路),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中医学大师陈虬,首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新式的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学堂实行校医一体,附设利济医院。当年的利济医家荟萃,陈虬的周围聚集着一批博学善医之士,其中最著名的当首推时任医院监院兼总理的陈葆善。

    陈葆善世居瑞城锦湖里,弱冠为县学诸生,因病不事科举,改学医于陈虬。经10年研精覃思,矻矻以求,终成最负时望的名医。他在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可谓博大精深,是利济医院与医学堂中仅次于陈虬的重要人物。他曾治愈孙诒让的顽疾,医名传于江浙两湖间。同里的池志澂对他很是钦佩,称“乾嘉以来,我瓯善医多读书者,蛰庐外,栗庵君为最”。陈虬对自己这位“大弟子”尤为倚重,从不以师尊自居,而是以友相待。不仅委以重任,让他总理医院并执掌教席,而且逢人总是推介称:“吾友陈栗庵院医之良也!”

    陈葆善熟谙经典,平时喜博览医籍,穷究经言。他行医寻求古训而不拘泥,对医学研究也切合实际,在认病识症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现实症候病情与治疗效应进行辨证论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寝馈既久,妙悟良多,一得之愚,颇足自信”。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医学经典,分为《灵枢》与《素问》两大部分,《素问》中因逸脱“秋伤于燥”一节,使得其法不传,而俞佳言、吴鞠通等人关于六淫燥气的理论,虽有发明而未详尽,不能为其发扬光大。陈葆善根据自己多年诊治的实践,遂著《燥气总论》,作进一步理论推阐,以弥补充实《素问》的空白。

    他在书中首明本义:阐述燥邪与火邪、湿邪、寒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燥气者,秋气也,兼火、湿、寒三气而有之也。大概初秋多火,中秋多湿,三秋多寒,虽兼有火湿寒三义,而实非正火正湿正寒可比”。次述病理:指出燥气伤人亦有感而即发和伏而后发之区别。由于太阴、阳明同为燥金,同气相求,故“燥之初入,必先于肺胃”。再详脉候:认为“凡燥气之脉,类多轻涩,盖为太阴经气被阻,气化不能宣布之故,惟兼火及热化者,肉搏少阳厥阴,间有弦数浮洪耳”。终出治法:“施以治燥气之祖方,轻则麻杏石甘汤,重则大青龙汤。”

    同时,他又辑《燥气验案》2卷,共录入验案22则,以案验理,反复辩难,使之与总论互相印证,以检验其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故时人都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治燥气于医学为专科,于医理为绝诣,于医术为圭臬”,非深明医理、久沉医事者而不能为。

    陈葆善不愧是一位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具有新知创见的医学专家。不久,他又著《白喉条辨》,以雕版面世。这是一部中医治疗白喉的专论,分为辨病源、辨经络、辨色、辨脉等15个论题,言前人所不详。尤其是他创制的专治白喉的“三炁降龙丹”相当灵验,远近仿效,多所全活,备受医家好评。该书首刊于《利济学堂报》,1957年以来,人民卫生出版社曾3次出版该书,并入载《中国医学大辞典》。此外,他所著的另一本《本草时义》,1931年也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

    陈葆善志趣高雅,除善医外,还好诗爱画,喜金石工昆曲,平素与吴昌硕、罗振玉、孙诒让、黄绍箕、陈虬、陈黻宸、宋恕、洪炳文等名流交厚,家中常常高朋满座,弹琴吟咏,其乐融融。他另有一绝,就是善于莳花种树。当时,利济医校内辟有“药物园”,种植百草药物。陈葆善对花木情有独钟,一有空闲就往药物园跑,与那里的专职园丁潘志雅(阿浩伯)俨然一对“秋翁”。他还著有《月季花谱》《艺菊琐言》及《湫谬斋吟草》《曲谱》等。

    1916年,陈葆善卒于家中,墓葬集云南麓西岙山之原,池志澂为其撰墓志铭。其弟子胡鑫承师之学,曾协助陈虬编纂《利济元经》,后亦为瑞邑名医,当地凡有重病危症者,纷纷求其诊治。其子陈准为李笠学生,精目录学,编辑过《瑞安孙氏玉海楼藏书目录》《殷契书目录》,著有《淮南子札记》《管子集注》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玉海楼
纯正方言传孙辈
古诗为媒情更亲
利济总理
医术高超
渐行渐远的乡村小曲艺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利济总理
医术高超
2024-7-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