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微信我说:“这么热的天,老师你不能一直呆在空调房间,要出来走走出出汗。”于是就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张动车票,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又一次来到了北京。以前携老带小的来过北京好多次,今个儿我是一个人逛北京城来了。
早上睡到自然醒,拒绝学生开车陪伴,决定一个人坐地铁慢慢逛胡同。北京胡同有艺术街区、有古迹、有商业所在地,是北京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我每次来北京必逛的地儿。皇城根下,胡同京腔京味的存在,最适合慢下来细细品味它的前世今生。
太阳帽、双肩包、茶杯是我逛胡同的标配。下午茶的时光,我不慌不忙逛史家胡同,虽是旅游旺季但这里的游人并不多。走进胡同,史家小学就出现在我视野里。我想,小学生在这胡同里上学应该是很舒心的,安静,不纷扰。胡同长700多米,我慢慢往里面走,路旁边的参天大树尤显胡同幽静。胡同里有保存完整的四合院,但是大门紧锁,只能拍张照片而已。在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胡同以及四合院的布局在我的脑海里慢慢清晰起来,史家胡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印迹。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里曾经生活过很多社会名流。现在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就是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凌叔华从小居住过的地方。“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从博物馆的前言介绍中,得知老北京的胡同布局竟然与曼哈顿街区规划相似。
盛夏的天气火热,逛累了,在院子里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喝口茶。逛史家胡同,没有导游讲解,没有游客嘈杂声音,清静、安心;舒畅、自由。
五道营是我来北京逛的次数最多的胡同,胡同有特色餐厅、咖啡馆、小店,每家店铺的装饰都很有特色,特别小资文艺范。在一家以设计师作品为主的小店,手工锤纹公道杯瞬间成了我囊中之物。我每次逛店总要买件自己喜欢的物件。店家如数珍宝地讲述着自己的雕塑作品,眼中有光,我则连连说下次还会再来。在一家瓷器店,值店的小姑娘操着一口北京话,把小店的茶壶一一介绍给我看,我们居然像朋友一样聊着茶器之美。趁这个机会,我蹭会儿空调,坐着休息一下,让疲倦的脚丫放松放松。小姑娘说,你晚上再来吧,晚上五道营胡同灯红酒绿,好玩着呢。我笑笑不语,心想年纪如我还是白天来逛胡同比较合适。
胡同出来慢慢步行到国子监、孔庙。因为假期人多,恰好赶上周二闭馆,就这样又给了我一个下次再来的理由。国子监街,北京著名历史文化名街,长600多米的街,居然有四个牌楼。我坐在孔庙门口的圆石上,两边槐树茂密遮天,吃着三元梅园的杏仁豆腐,看着飘落满地的棉絮,想像着古代最高学府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到底会是什么模样。
来北京不逛南锣鼓巷不甘心,逛了又堵心。这里商业气氛太浓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主打小吃、旅游纪念品,这里有的物品别的地方也都有。所谓打造成“景点”,也许就是为了吸引一些年轻的朝气,不想让人遗忘罢了。倒是巷子两旁的胡同,别有看点。像帽儿胡同、雨儿胡同,名胜古迹多,但游人不多,值得慢慢逛。
从地铁站出来,开始往杨梅竹斜街走,却无意间闯入号称中国文房四宝第一街的琉璃厂文化街。文化街上有荣宝斋、中国书店、戴月轩、一得阁等100多家店铺,但这里大部分的店铺下午六点钟都已经关门了,我估摸着下次还得再来。据说,这条胡同里曾经住着一位精于做媒的杨媒婆,清乾隆年间叫杨媒婆斜街,光绪年间因为谐音改叫杨梅竹斜街,一直延续至今。杨梅竹斜街不长,不到600米,这里有咖啡店,有传统的手工作坊,有年轻人自创的品牌,我在梓霖堂买了线香。传统店铺和创意店铺相交互融,杨梅竹斜街并没完全沦陷于观光旅游老街,至今仍保留老北京的风味。这里曾经生活过很多名人,杨梅竹斜街61号原为江苏尤溪会馆,沈从文在北京定居时,曾在这里写下《湘西散记》《边城》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从杨梅竹斜街出来买杯尹三豆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看前门大街人来人往,铛铛车驶过,恍如年少时光。
烟袋斜街只有200多米,但是我待的时间并不短,在吹糖人面前,我也止步不前,贴着那些孩子后面目不转睛看着,以前老家十月廿三会市,吹糖人都会来赶集的。在大清邮政店,清代缠枝纹的鼠标垫让我爱不释手,普通人的开心就这么简单。烟袋斜街顾名思义应该是当时京城烟草买卖最有名的胡同,现在成为平民交易市场,贵气不再,接上地气了。烟袋斜街连接什刹海酒吧街,华灯初上时,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极具京城文化韵味。
这个盛夏,我一个人逛胡同如痴如醉,我的心和这个天气一样热情。时光里,我走过胡同,也走过时光里的自己。北京胡同有1500多条,期待下次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