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微微
初秋时分,平阳坑镇东源村仍满目绿意。一边是广阔的农田,一边是茂盛的高山,东源村仿佛一颗心脏,恰到好处地镶嵌于农田与高山之间。这里珍藏着一项传承了800多年的古老技艺——木活字印刷术。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坐落在村中心,每年接待慕名而来的学者、游客等约5万人。
在这个小村庄里,非遗文化、研学、乡村旅游等形成了闭环,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让原本寂寂无闻的小山村,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旅游公司和创客,原来在外经商的村民也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村党总支书记吴魁胜,村民王法万、王法旗真真切切体会到非遗给乡村带来的改变。
非遗文化
铸就乡村振兴绚丽底色
如果你翻开温州各地的宗谱,会发现,扉页上几乎都有“平阳坑镇东源(东岱)村xx梓辑”的字样。依靠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过去几百年来,东源村以修族谱为主要经济收入,但在机器印刷的冲击下已逐渐没落。
转机在2002年出现。这一年,木活字印刷技艺被发现、记录并发掘,全国各地关于这一技艺的新闻报道也接踵而来,东源村也随之逐渐出名。2003年,市文旅局投入资金改造木活字印刷展示馆(老馆),向外界展示这一古老技艺。随后在2008年6月,以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为申报主体的“中国活字印刷术”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始,东源村入选第一批‘千万工程’,造就美丽乡村的基础,也造福了我们的村民。我们村的环境从此有了初步的改善,原来路都不通,摩托车行驶都很困难,现在有8米宽的大道,大巴车也能进出。”东源村党总支书记吴魁胜从2001开始担任村两委工作至今,村庄的每一处变化,都有他的参与。
随着村庄环境改善,非遗文化的挖掘开发,荣誉也随之而来。东源村先后入选浙江省精品村、文明村、未来乡村等等,省级荣誉让“东源村木活字”这张金名片更加响亮。吴魁胜介绍,如今村里有三个研学基地,最高峰时日均接待2000多名学生;一家由本村大学生回乡开设的青年旅社正在精心打造中,还有民宿、农场采摘等配套设施。多姿多彩的乡村旅游带动了东源村的经济发展,也让东源村解锁更多乡村旅游的另一面。
“随着市场主体的相继加入,村集体的‘合作伙伴’也不断增多,加上村里闲置办公楼的改造、土地流转,现在村集体一年有五六十万元的收入,这在20年前都不敢想,那时候我们村集体是零收入。”吴魁胜说。此外,各类市场主体的加入,也为村民们尤其是留守妇女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木活字
助力东源村“出圈”
9月26日,天台县三州学校校长范宇杰,带领20名学生、10多名老师远道而来,在瑞安开展为期三天的研学活动,第一站师生们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在参观后,师生们兴奋地自己动手体验木活字印刷的乐趣。
像这样的研学、参观团,东源村几乎每天都会接待好几波,还有很多非遗文化爱好者、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王法万作为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第24代传承人,他的学生中就有知名“网红”李子柒。今年,李子柒还就任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的传播大使。
王法万从三岁起,就跟着父亲踏遍浙南各地的村子,去修宗谱,十七八岁起跟着父亲学习排版、仿字、刻字。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东源村很多修谱师下海经商,他也随大流外出经商。直到千禧年之后,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揭开神秘的面纱,被外人所熟悉,他再次回乡拾起祖传老手艺。作为掌握木活字印刷术全套技艺的手艺人,年轻的王法万回到村里后,一直致力于将木活字向外推广“出圈”,甚至于“破圈”,与不同产品开展合作,将木活字元素应用到多个领域。
回村后的王法万创办了一家木活字文创有限公司、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打造木活字研学馆,推出“云家谱”……他尝试着各种办法,让古老的木活字活起来。还有许多企业联系王法万,希望把木活字元素植入展示馆、文化墙中。
“温州机场也在与我们对接,对方希望我们能在机场里设一个展示柜,展出我们的木活字产品。10月可能还有一位非遗爱好者、短视频创作者‘九月’,要来东源村学习、拍摄。”王法万说,东源村木活字IP,不仅要出圈、出海,更要做好保护和传承。今年他还在进行木活字推广进校园的“百校行”公益活动,目前已经走进瑞安4所学校。
美丽乡村
吸引商人回乡发展
如果说木活字印刷术的手艺人用匠心守护了这份传统文化和技艺,商人则更看重木活字这个大IP的经济潜力。村民王法旗看准了“东源村木活字”金招牌,回村后留在村里创业,与合伙人一起办研学基地、民宿等,带动村民共富。
“在外闯荡20多年,游子思乡情结比较重,2017年本打算回乡休息两年再做打算,没想到在村里遇到了合适的项目。”今年47岁的王法旗,刚成年就外出当学徒,之后一直在上海开眼镜店,原计划回村里“安逸”两年再做安排,却不想在2019年,一门生意“砸”在他眼前,他就此留在了村里。
在东源村东梨文旅产业园,东梨民艺博物馆显得格外突出,馆内展示了木活字印刷技艺、蓝夹缬技艺以及其他染纺织技艺等相关文化产品。该馆在2022年被评为第二批省级乡村博物馆,这里也是非遗主题研学基地、东梨守艺共富工坊,每年接待上万名学生,每月还会组织留守妇女制作各类布艺产品,在线上线下销售。王法旗作为本村人,包揽了这个项目所有的后勤工作,包括基础建设、采购等等。
去年底,非遗主题民宿“未见山染”建成开放,补齐了东源村乃至平阳坑镇吃住游乐购中“住”这一短板,进一步完善文旅产业链。“未见山染”是东梨宿集非遗主题民宿品牌之一,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借助“微改精提”专项行动,将闲置资产打造为独具风格的主题民宿。
“国庆期间,我们民宿几乎都订满了。除了研学团,平时的公司团建,年轻人聚餐、生日会,也会选择我们这里。村子发展好了,自己也会有荣誉感。”王法旗说,现在东源村名气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优,游客也越来越多了。一些在外打拼的同村人看到此情此景,也愿意回村养老或者创业,希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他相信,在新时代的共富道路上,东源村只要继续打好非遗文化牌,坚定文化自信,铸魂乡村振兴,全力做好文旅融合新产业、好风景,一定会有“好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