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运的李庄
■张秀玲

    走过很多很多的古镇,却只真正爱过一个,那就是中国李庄。

    西南联大,同济大学,万里长江第一镇,林徽因梁思成,傅斯年,这些蜂拥而至的词汇,如诗歌中的意象,独立而又缠绵,明晰而又神秘,又如小桥流水人家那样,珠联璧合为一座非凡的李庄,多年来,让我魂牵梦绕。终有机缘,一个秋日的周末,秋意吝啬,薄赠一点凉爽,我便不远万里,专程奔赴念兹在兹的中国李庄。

    取道重庆去李庄,一路舟车劳顿,何以解乏,唯有去想象李庄的样子。或江水村边绕,或古街纵横交错。在去李庄民宿的出租车上,在十字路口,看到白色的“中国李庄”斜靠在碧绿草坪,低调而又显眼,我情不自禁喊了一声,李庄哦!虽然我预览很多攻略,一天足够,但我还是选择了两晚,来个沉浸式阅读。

    从游客中心门口信步一百米,一座刻着“文化脊梁”白底黑字大牌坊赫然屹立在道路尽头,让人肃然起敬。牌坊背后就是宽阔的长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诗句似乎就为它量身定做。向左拐,不到几步,一座古朴颇有年代感的庙宇映入眼帘,不用说,肯定是1940年迁来的某个机构旧址。果不其然,当看到门口石碑上“同济大学工学部旧址”时,不由加快脚步拾级而上,就像拿到心仪已久的书本,埋头吞读。展厅并不大,但内容很丰盈。循着编排顺序,慢慢参观,认真阅读着每个字,心却时刻波澜壮阔。那么小的东岳庙,条件颇为简陋,但当年的同济大学工学部师生们却如此求知若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

    这一天,我们就重点细读联票上几个景点。祖师殿,是同济大学医学部,几个模拟场景让人驻足。各个大师在火柴盒般大的教室里激情讲课,给予游客强大的既视感;而师生们解剖场景更是让人唏嘘,据说一位瓦匠,在屋顶不小心看到师生们解剖场景,竟然奔走相告人吃人的谣言。当年师生们克服的不仅物质条件的简陋,还有农村根深蒂固的习俗。

    参观营造社旧址,已经是傍晚了。营造社位于月亮田那边。一馆一池一稻田,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我们的错觉。旧址位于村庄最偏僻的山边,边上就是稻田,在那时可谓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本来患肺病的林徽因一病不起,加上战时资助中断,他们还要靠典当度日,但就在这物质身体双重困窘下,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在这里完成了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这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的开山之作。林徽因流传故事很多,但人间四月天的浪漫,只是肤浅者的饭后谈资,相比夫妻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倾心于国家事业写就的一段佳话,后者更让人景行行止。

    营造学社陈列馆梁建筑介绍条分缕析,受此渐染,被梁思成称为“李庄四绝”的建筑,成了我们第二天游玩重点。旋螺殿不在景区内,我们便包车前往;既然包车,自然也拜访了位于偏远的栗峰山庄的史语所。一路上,司机滔滔不绝,小时候他们经常去旋螺殿玩,只是看不懂那建筑。其实,我们也不懂,无非是想重温前辈的足迹。山路狭窄偏僻,景点门口有点荒凉,门口到景点路上苔藓遍地,旋螺殿斑驳大门紧闭。素有望江第一楼的“魁星阁”,气势磅礴,据说是当时上海到宜宾沿长江两千多公里建造得最好的亭阁。临江而建,又紧邻李庄码头,可以想象,当年商贾云集时,游子旅人文人骚客喜欢在这里登楼远眺,或思乡怀人,或酾酒临江。只是而今的魁星阁作为酒楼已经关闭,登楼远眺的念头刚上心头就下眉头。我们并不失望,建筑在,故事就在。

    曾经的李庄,其貌不扬,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之一,同名的也数以万计,但抗战期间,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会精准传达这里,它为什么有此荣幸?一个小小村庄,承载了彪炳史册的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以及史语所、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当时中国的顶级学术与教育机构,在中国历史上写下里程碑式的一页,为什么它如此幸运?幸运不会凌空而来,更不会垂青无准备之人,同样,李庄也如此。他的幸运,就是李庄人抗战那六年慷慨接纳和无私付出换来的。

    抗日战争时,同济大学一迁再迁,在傅斯年考虑何去何从时,一个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一位叫罗南陔的乡绅,动员李庄人,毅然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十六个字,给同大吃了定心丸。只有三千多人口的李庄,接纳了一万多的师生,村庄九宫十八庙都腾空给他们做校舍,做寝室,做实验室,做图书馆。这两天,我们参观的旧址,几乎都是庙宇。之前游玩古镇,遇到庙宇就敬而远之,但李庄的庙宇,蕴藏着一段厚重历史,我几乎是以朝拜之心拜读了每座庙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往事如烟,而今的李庄,又用了另一种温情的叙述方式,保护着昔日动容的诗篇。随着文化旅游开发,而今古镇市声盈盈,热闹繁华,富有生机。游客们在幽深古朴街巷品尝着李庄三白——白肉白酒白糕,抑或悠然喝着咖啡,或者在月亮田那边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没有昔日的义举,哪有今日的生机?

    想不到我们入住的“麦天官邸”,典型四合院,古色古香,竟然是《十月》作家居住地。原来从2015年开始,李庄就成为“十月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作家诗人们每年都有至少一次“李庄之行”。

    作家阿来说过:“但凡对于中国文化怀有敬意,对于中国文化那些优质基因的消失感到有丝丝惋惜的人,都应该来到李庄,在这个地方被感动被熏染。”这一趟,来对了,幸运着李庄的幸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阳光卫生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云江潮
“扁担街”
幸运的李庄
山中夜课
捡苦槠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幸运的李庄 ■张秀玲 2024-1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