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块“93岁”老门牌
本地历史的见证者
■宋维远
王子晋吹笙之台

    近日,笔者机缘巧合,看到一块珍贵的老门牌。该门牌系铁皮喷磁漆制成,长15厘米,宽10厘米,深蓝色的底上印着白色的“瑞安县第一区丽霞乡霞川后岸第三号”16个印刷体字和一个阿拉伯字“3”。它来源于瓯海区茶山街道下川村,因建设S3轻轨道路,下川村有几座老房屋需要拆迁,该老门牌就是在拆迁房废墟里被捡到的。

    瓯海茶山的一个村,何时曾隶属瑞安县第一区的?背后又藏着哪些人文历史?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写就此文,与朋友分享,亦借此请教方家。

    瑞安第一都、图、庄 千年同县今为邻

    1998年6月瑞安市地名委员会编辑的《瑞安市地名志》中《白门乡》条称:“下川行政村辖下川、帆游、垟湾三个自然村”“下川村在新塘山东南麓,四面环河,(陆地)高凸水面似土墩,原名下墩,后因书写方便,及河流多的地方都用‘川’字,故改名下川”。同书的《民国20年(1931)瑞安县政区析置》表中,列瑞安县共五个区,“第一区辖(县城)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永丰、丰湖、镇海、永胜和(乡区)的塘下、海安10镇及锦湖、莘塍、丽霞(后分为丽岙镇和白门乡)、凤渎等41乡”。

    门牌中的“丽霞乡”正是民国20年瑞安县第一区所属的41个乡之一;“霞川”即“下川”的雅称。如此即可推算,这块门牌今年的“贵庚”至少有93岁的高龄了,如从门牌制作的材料来看,应比木质门牌稍晚一些。

    同书中《明嘉靖(1522-1566)瑞安县政区析置》表中的“帆游乡”栏内列:该乡辖一都至三都,第一都辖第一图(田赋征收的土地鱼鳞册图)全境和第二图的一部分,第一图辖五庄(相当于后来的村)依次为下川、李塘、白门、鲍岙、西余五庄。由于下川庄当时位于瑞安县东北与永嘉县分界处,瑞安县的都、图、庄的排序从这里算起,于是下川庄便有幸身兼全县都、图、庄中的三个“第一”,被认为是十分幸运的事。值得补充的是,今塘下镇凤山社区,当时属凤渎乡,也属瑞安县第一区。

    自瑞安县前身罗阳县建县1700多年中,凤山均与下川同县,而且同乡或同区(第一区后历改或析置东区、塘下区、仙岩区、塘下联社、塘下镇)。

    2001年8月,温州市政区调整时,下川村所属的瑞安市丽岙镇和仙岩镇同时被划到瓯海区去了,瑞安市北面边界线也南移到塘下镇凤山社区。也就是说:下川村占了1700多年瑞安市(县)东北边界线的位置后,从2001年起,让位给凤山社区,两村从同县、同区、同乡的本家,突然变成了邻县(区、市)的邻居了,而下川村只保留着近两千年来历史遗留给它难以磨灭的“瑞安元素”。

    歧海古村舟为伴 帆游、泊岙仍留名

    南朝刘宋时郑缉之撰,清孙诒让校集的《永嘉郡记》中的《帆游山》条下记:“地昔为海,多进舟,故以帆名。”南宋曹叔远著的《永嘉谱》云:“地尝为海,舟楫往来之处,(南朝宋永嘉郡太守)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即此。”清嘉庆《瑞安县志·山川》称:“帆游山,北跨永嘉(今属瓯海区),东接大罗山,孤峰特立凡数十仞。”再从《瑞安市地名志》中《白门乡地图》看,下川村东面河流密布,河面广宽,这一带河流群的河面面积几乎与陆地面积相等,明显是古歧海淤积成陆后的地貌遗迹。

    据以上资料综合,可以说明,帆游山因海舟往来得名,帆游乡、帆游村都因山得名。上面多本书中说的“昔”,如果按温州、瑞安地形历史类推,大致是在秦汉以前,下川村尚为浅海,那么,下川以西约4市里的泊岙村,因此处山麓而滨海岸,故常有海舟来停泊,而得名“泊岙”。古永瑞(今温瑞)塘河航线,经下川东面的多条河道,再沿今帆游路北上,但这一带附近居民都知道,塘河帆游村这一段河床岩基地势都比其南、北面河基要高,于是便成了塘河河水流向的“分水岭”。这里的塘河水向北流入瓯江,属瓯江流域,河水向南注入飞云江,属飞云江流域。所以三国时,把这里定为永宁、罗阳两县的分界线,或许也是根据之一吧。今下川村帆游路塘河边的古庙宇“永瑞宫”,历来为周围居民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从该宫名称看,除寓永保吉瑞之意外,似还兼为古永嘉与瑞安两县分界的标志。

    下川村历史上又是南北交通要津,她在民国前,沿着浙闽通道中段的温瑞塘河,水运便捷,民国26年(1937)上半年通车、下半年当局因抗日通令毁路的温分公路(温州市至浙南闽北交界的分水关)经过下川,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2月在原温分公路路基上重修的104国道线,仍经该村,改革开放后新建的G15甬台温高速公路又在该村附近经过,正在建设的温州市S3轻轨线又计划经此,都对该村经济、文化发展,造福民生不浅,真是“天之骄村”。早在南宋高宗时,与下川同图的白门庄人许景衡任尚书右丞(副宰相),是瑞安县历史上封建社会职位最高的官员。1995年,从下川村走出享有“中国天然气之父”美誉的戴金星,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20世纪瑞安市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西接吹台闻仙乐 吹笙王子曾光临

    弘治《温州府志·山》称:“永嘉县吹台山在吹台乡,高处正平如台,古传王子晋吹笙台。山之阴属永嘉县境,山之阳属瑞安县境。”清嘉庆《瑞安县志·山川》称:“吹台山,广袤二十余里……有癸子峰,一名笔架峰,峰前有砚池,上有吹笙台。”(唐温州刺史)张又新《吹台山诗》:“吹台山上彩烟凝,日暮云收叠翠层。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又同书《白门山》条称:“山顶有吹笙洞……林齐铎《吹笙洞怀古诗》……恍闻王子晋,乘鹤来蓬桥……”

    吹台山在帆游山西,两山中间仅隔数百米的平地,后者为前者的伏地余脉,中间这片平地古代应是浅海,可供海舟通过。上面林诗中所引的王子晋传说,典出《列仙传》,王子晋又名王子乔、箫史,为东周灵王太子,喜爱吹笙作凤凰声,后乘鹤登仙。上面张诗中“焦桐”指制琴的梧桐树,典出《后汉书·蔡邕传》,柳吴兴,指南朝梁永嘉郡太守丘迟(吴兴人)的好友。古代吹台山四周多梧桐树,丘迟是音乐家,善制琴,曾以这里的梧桐树制琴送给柳恽(曾在丘迟的家乡任太守),成为历史上的佳话。现在这一带还留有:桐岭、桐溪、桐浦等地名,或为古代多梧桐树的佐证。王子晋见这里的整片梧桐树林,自然引发他吹笙作凤凰声的兴致,好作招引凤凰来仪。加上吹台山上的笔架山、砚池,俨然文化之乡。

    从以上的传说和故事,更增添了这块老门牌的特殊意义,它是下川村的历史见证。小友垃圾堆里捡到宝,特以拙文致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瑞周刊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4版:玉海楼
略述晚清瑞安
教育救国的思潮
一块“93岁”老门牌
本地历史的见证者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一块“93岁”老门牌
本地历史的见证者
■宋维远 2024-12-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