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拉
有人问我从阅读中得到了什么。我思考了很久,回答:最大的收获是感觉,一种又一种美好的感觉。如果真论起阅读带来的好处,更多的在于书本之外。
一年看几十本书,年底盘点时,对大部分书的记忆已经模糊,只记得书名和看书时的感觉。年少时看书,我能记得故事的情节,体会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还有人生哲理或知识,多年后仍有印象。年近不惑,记忆力明显下降,脑子已经没有太多空间塞进新事物,只能在角落里腾点位置保留看书的感觉。
阅读能带来充实感。如何度过空闲时光?可以刷手机,可以找人喝酒或闲聊,也可以躺平睡觉。但平白浪费时间,难免有负罪感,那就做点有“价值”的事情吧,可以整理工作资料,也可以运动,可身心都不想劳累,怎么办?阅读是非常好的选择,随手拿起一本书,调整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如果几米远处有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窗户就更好了。兴致来了,再泡一杯茶放旁边。翻开书看一两个小时,伸个懒腰继续看或起来走两步。看完书,回顾刚刚过去的小半天时间,嗯,感觉不错,度过了一段轻松而充实的时光。哪怕只是看一本小说或散文,即便很快遗忘书中的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专心阅读了,大脑多少得到锻炼了吧。
阅读能带来自豪感。得承认,我阅读的初衷确实是打造“人设”。那时当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建议家长买课外书给孩子看。有家长问:老师你一定很喜欢看书,给我们推荐一些书吧。我只能快速搜了一个榜单发到家长群,一边默默红了脸,暗下决心要给学生当榜样。后来上网买了几百本书,逼着自己多看书,尤其要在学生面前看,午管时在教室看,天气好时去操场看。学生好奇地凑上来,我故作陶醉地说阅读真让人沉醉,你们也要多看书。阅读带来的最大变化,倒不是我本人有什么提升,而是别人认为我提升了。只要你多阅读,而且别人知道你喜欢阅读,就会发现大家对你的态度在改变。很多人觉得喜欢阅读的人聪明,知识渊博。当我开始在朋友圈发看过的书,打造“阅读人设”时,身边的人对我的意见更重视,更愿意跟我讨论难题。其实,我还是那个我,只不过多花了点时间看书。
阅读能带来愉悦感。有个朋友对我说:“太佩服你了,花那么多时间看书。”我愣了一下,回答:“我更佩服你,你可以通宵打麻将,我熬夜看书可吃不消。”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阅读和打麻将、钓鱼、跑步没有区别,都可以归为个人爱好。打麻将多累啊,噼噼啪啪的声音吵得人头昏脑胀,可偏偏很多人喜欢打通宵;喜欢垂钓的可以风雨无阻在河边溪边坐几小时,哪怕颗粒无收也不影响改天继续去钓;运动也很累,可爱好者乐此不疲。相比之下,阅读轻松多了,而且成本低,足不出户就能体会到一段段别样的人生,不亚于一场精神旅行。如果习惯了阅读,阅读本身就能让人感觉快乐。
阅读能带来满足感。小时候娱乐活动很少,家里也没有玩具,我识得几个字之后,便疯狂地迷上看书,各种正式印刷的文字都会引起我的注意。可是身边的课外书很少。一旦发现哪个同学家里有课外书,我就去他家写作业。同学家的书很快都看完了,漫长的书荒期开始了。两个月一期的《小花朵》就像沙漠中的一场小雨,短期滋润一下,却带来更大的渴望。小镇上仅有一家书店,是同宗的伯公开的,店里大部分是武侠小说,我不敢看,一旦看了,伯公必然会告诉我妈。好在书店里有作文选,我攒下的零花钱基本用来买作文选。上了高中,买书方便了,学校里也有图书馆,但学习太忙,很少有时间看书,我逐渐淡忘了对书的极度渴求。多年后再次开启阅读的开关,记忆像洪水般涌过来,把小时候渴望过的书都放进购物车,点击购买,童年的缺憾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