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康宝
对于鹦鹉“你好”的不请自到,母亲和邻居老人们颇感惊奇,不仅是它大于普通鹦鹉两倍的体型,更重要的是它突然对着老人们说了一句“你好”。鸟居然会说人话!差点惊掉了大家的下巴。
尽管这句“你好”不同于人类的声音,只是有些声似,可老人们还是异常欢喜,给这只陌生的鹦鹉起名叫“你好”,将它会说话的本事传遍乡村。
鹦鹉“你好”空降到我家门口溪边的栏杆上时,老人们正在边上晒太阳。突然看见浑身青绿羽毛的鸟儿出现在眼前,大伙有些大惊小怪。恰巧一位少年过路,用手机拍了张鸟图,上网一搜索,不以为然地告诉老人们:“没啥好奇怪,这是只鹦鹉,鹦鹉本来就会学舌。”
鹦鹉“你好”简直是自投罗网,它从空中盘旋下来后,就不慌不忙地落到栏杆上,左顾右盼,像是在等待谁。这时,邻居孤寡老人张大爷突然想起家中有只购买了很久的鸟笼,赶紧提出来,想把“你好”抓进去。鸟笼门一打开,“你好”就以轻盈优美的姿态飞了进去,任凭大家怎样引逗,就是不肯出笼。护鸟的任务于是自动落到张大爷身上,他逢人便美滋滋地说,这只鸟与他有缘,否则就不会主动进了他的鸟笼。瞧那张大爷的样子,似乎鸟的到来,给他增添的不是负担,而是一项光荣任务。
很长一段日子里,“你好”的笼子周围总是围满了村里的老人们,他们争先恐后地朝“你好”喊着“你好”“你好”……像在给鸟儿请安,那情形很是滑稽。老人们迫切期待“你好”能回复一声,可倔强的鸟儿就是不理不睬。老人们越急,鸟儿越沉默。当老人们开始泄气,不再指望它开口时。这鸟儿又冷不丁地朝老人们喊一声“你好”,将那些失望的老人们重新拉回到鸟笼旁。
鹦鹉“你好”的光临,就像一颗石子丢进了原本沉寂的水潭,在老人们的生活中荡起了阵阵涟漪。对于一只来路不明的鹦鹉,老人们表现得颇为殷勤。对此,我也曾质问过母亲,这样做至于吗?反遭母亲驳斥:“你懂啥,你们不在家时,多亏有了‘你好’陪伴,你没瞧见大家的精神都好起来了吗?无聊时,逗逗鸟,一天的日子很快就打发了。求你们回一次家太难了,来了马上又走,还不如这只鸟呢。你看,即便是张大爷打开笼子,它都不会飞走。”
其实母亲说得没错,自从鹦鹉“你好”出现后,母亲和其他老人的生活似乎多了一份精彩和念想,每次通电话,语气都变得铿锵有力起来。夏秋两季,老人们将“你好”的鸟笼安置在阴凉处,用风扇给“你好”降温;冬季,老人们燃起炭火,将“你好”的笼子排在火盆边和大家一起取暖;夜里,怕“你好”睡不着,特意买来毛毯,罩在笼子上遮蔽光线……有时候“你好”突然蹦出一句“你好”,竟然能成为老人们一天的谈资。
提起“你好”,老人们赞不绝口,都说“你好”乖巧、像人,若真是人儿就好了。
老人们对于“你好”的欢喜还体现在行动上。他们特意上网买来鹦鹉除螨剂帮“你好”除螨,买来精致的鹦鹉小米饲养“你好”。怕“你好”在屋里呆久闷得慌,但凡天气晴朗,都会将鸟笼提到屋外透气。顾忌野猫伤害“你好”,甚至轮流排班看护“你好”。年初几天寒潮来临,轮到母亲看护,每日空闲搬了竹椅坐在溪边,不慎吹风受了寒。我责怪母亲为了一只鸟不顾个人的健康。母亲却振振有词:“‘你好’是大家的,只要‘你好’无事,我的感冒又算啥!”
鹦鹉“你好”实在讨巧,它紧紧抓住围观它的老人们的心,让他们难舍难离。“你好”实在太通人性了,除了会说“你好”,还会用爪子剥瓜子。一次,母亲从笼子缝里塞了一枚瓜子进去,它灵巧地用嘴巴接住,递到右爪上,用尖利的爪子啄开瓜子的大头,将里面的瓜子仁一点一点叨啄出来,吞下去,一招一式就像是人在嗑瓜子。发现“你好”的这一特长后,母亲惊喜地连连转告其他老人,大家都纷纷前来给“你好”喂瓜子、剥花生,百般呵护,无微不至,宛如对待自家孩子,每个人脸上都是满满的喜悦。
母亲说“你好”招人疼爱的缘由是不讨厌人,有些人和老人多说两句话都嫌弃,可“你好”都已经陪了大家一个夏季、一个秋季、一个冬季了,还从来没嫌弃过大家。
母亲这话说了没多久的一个下午,“你好”就飞走了。
当时轮到张大爷遛鸟,他像以前一样开了鸟笼,让“你好”舒展身子骨。不料“你好”出了鸟笼,先飞到柱子上,而后飞到张大爷肩膀上,用头朝他的脑袋上亲热地蹭了几下,而后奋力展翅,飞到边上更高的电线杆头。张大爷有些急了,拼命吹哨子,以往“你好”听到哨声,都会重新飞回笼子里,可这次它没回头,只是在电杆上,看了看围拢在下面的老人们,嘴里说了一句“你好”,便双翅一振,直冲蓝天。老人们一个劲地朝着“你好”的背影,喊着“你好”“你好”……企图喊它回来,可“你好”却头也不回地越飞越远了。
失望至极的老人们纷纷责备张大爷太粗心,“你好”之所以选择离开,一定是张大爷在某些地方怠慢了它。母亲听了这话,在人群中犹豫了很久,才轻声解围说:“别怪张大爷了,我猜想,可能是‘你好’也开始嫌弃我们这些老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