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想起了外桐

    ■杨荣济

    外桐的方位在瑞安市桐浦镇东北方向,过去曾有文字称汇桐,方言一直叫外桐。地方不大,知名度不高,仅陶山人知道。

    外桐东北南三面环山,东高西低,像一个大畚斗,西面是出口,开阔平坦,大片外桐垟连接下岙、桐浦等地。七八百户人家由三条溪水分为三个行政村。董夏村最大,三百多户,由樟岙、溪坑两岸,田上园四个自然村组成,在外桐的北面;大路村居中,近二百户,因外桐垟的道路直通地方而名;山下村(现黎明村)二百多户,在南面山下,沿溪岸居住,长条形,也有上下段之称。

    过去交通不便,出门就要翻山越岭。西面平坦,到县城两铺半路程(约13公里),到陶山近两铺(约10公里)。到江边“岱潭”(约5公里),有江船到县城,要看潮候。外桐的东北南山坳都有石级山岭通往各地:北面翻过桐岭就是桐岭下,有河船、轮船到温州;东面翻过岭是丽岙上坦,这里的后村河头、帆游有河船轮船到温州、瑞安;南面翻过山是潘岱,到瑞安也是平坦道路。

    土改时外桐人均耕地面积为七分三。劳动力又都困在家里,山地除了主粮番薯,凡能开垦种植的,全都利用起来了。各种经济作物,特别是茶叶满山满垅绿成一片;樟岙橄榄很有名,连同董夏山边全是橄榄树;山下村盛产杨梅。还有各村屋边的桃树柿子和溪边的竹林,当时的外桐有点名气。1958年《浙江日报》一篇文章《外桐是个百宝庄》,很能反映当时的实情。1958年上级派茶叶专业干部驻外桐指导茶叶生产、茶园开发和管理。各方积极努力创办外桐茶叶初制厂,走在瑞安乃至温州茶叶产区的前列。1957年在董夏溪源头(云峰山)造水库,外桐人起早摸黑自带中餐,用两年时间建造了外桐水库,又在水库下面造外桐水电站,开启外桐电灯电话的历史。

    后来国家重视农村建设,对农村道路、饮水用水、环境卫生、溪流疏通等民生工程进行改造。现在村村通公路,外桐人出门再不用翻山越岭了。2018年开通公交车,三个村口都有停靠站。外桐到云峰山阮坑、东寺前各村也有乡村公路。早年到温州要翻越桐岭,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了桐岭公路,现在到温州还有更多的通车大道。外桐到丽岙上坦的外桐岭也有公路了,是阮坑村筹资建造的,于2012年动工,历时6年竣工通车,取名“联网”公路。现在国道、省道、县道、乡村公路都成网了。世代饮用井水也成历史,如今家家户户都饮用自来水了。路边茅坑逐渐消失,逐步改建成公厕管道排污。溪流清理疏通驳坎,有的也已完工……这些民生安居工程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实现。

    外桐历史悠久,但无书籍证明,或许在各类志书和外桐诸姓的族谱里,埋藏着外桐的历史。外桐的历史物证,一是通往外地的几条山岭:“郑坑岭”直到桐岭下;“外桐岭”直通丽岙;“长山岭”通潘岱,这三条岭都有岭级岩石砌成,应该是先民多年用汗水筑成,可惜未发现记载或遗物;二是宗教庙宇。新中国成立前后外桐有七座庙宇,现尚存的只有娘娘宫和山下宫。这七座庙宇都不知建于何年,所有庙宇都称宫,说明当时道教兴盛。还有一座外桐的标志物“堂前”,是大庙兼学堂,1946年前后失火烧毁,翌年即在旧址建外桐小学。有礼堂,楼上是老师的寝室,两边三个教室,高中低年级,前后都有操场。生源来自外桐三个村,还有长山、下岙、湾前、云丰山十来个自然村,学生两三百人,后改为桐善乡小学。

    外桐唯一的路亭于民国年间由知名人士陈礼泉出资建造,取名外桐亭。建在垟心里,跨河建造,当中铺石板,两边栏槛可坐几十人,靠背下面是河水,夏天有清凉的感觉。亭北二三百米左右有陡门,是董夏溪和山下溪汇集处。亭的一角有小灶,夏天可给路人烧茶水,早年地方上有人自愿轮值。

    昔日外桐也有过辉煌,有闹抬阁、放焰火的,山下村扮“三十六行”,外地群众都来看热闹。堂前是外桐的中心,是桐善乡所在地,有学校、有供销社和小店小摊。在“茶熟”“杨梅熟”“橄榄熟”这三熟时节,引来无数外地客人。特别是茶熟时节,各地茶农送茶叶到此收购,人多如集市,各种小生意也跟着热闹起来。

    世事沧桑,过去路头、桥头、潭儿头、水井头都聚着人群谈天说地,现在劳动力都在外打工做生意,赚了钱后,许多人在城市购房,移居城里了,外桐冷清了下来,山地无人种植,小学也停办多年了……

    最近梦见外桐,山水锦绣,草木生辉,许多后生人从各地回乡,地方又热闹起来了,他们有在外打拼的经验,有振兴乡村的愿景,熟悉乡土人情,定能不负众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云江潮
探秘“江南第一家”
荆谷,长江屈曲似游龙
想起了外桐
鹦鹉“你好”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想起了外桐 2025-2-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