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是报春的使者。春寒料峭的时节,公园内、街道边、小区里的梅花已悄然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幽香,引得路人驻足观赏、拍照。此情此景,令我想起毛主席的诗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于是,效仿古人踏雪寻梅的风雅,赏梅的念头蠢蠢欲动。此时,好友令敏刚好从曹村镇许岙村发来梅园春景的照片,我和妻子一拍即合,决定驱车前往观赏。
曹村镇素有“文都武乡”之称,自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至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200多年间共出了82名进士,名噪一时,有“中华第一进士村”之誉。
快到梅园时,要经过一座道观,名为莲花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听说与明朝首辅张璁(民间多称之“张阁老”)还有一段渊源。据传,张阁老早年未取得功名时,曾前往圣井石殿许府真君处求梦,梦见自己眼睛被挖出钉在树上,被吓出一身冷汗,事隔多年后他高中进士并成为内阁首辅,想起当年的恶梦凶兆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决定带兵捣毁石殿。谁知途经旧庙(即莲花观)时,忽见一老道拦住去路,问明缘由后,老道哈哈大笑:“一‘木’加一‘目’不就是‘相’字?而今你高居相位不正应验了这个梦吗?”张阁老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改兴师问罪为虔诚祭拜,并捐资在道观前的道路入口处建一座牌坊致谢。
晌午后到达梅园。此时的梅园风和日丽,春风拂面,早已掩不住满园春色。你看——那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姹紫嫣红,看得人眼花缭乱。园中游人如织,他们在梅林中穿梭、嬉戏、拍照打卡,欢声笑语在园中回荡。瑞安种植梅花历史悠久,且品种繁多,据乾隆《瑞安县志》记载,梅花品种有白梅、红梅、绿萼梅和粉碟梅等,此处应有尽有。
各种各样的梅花尽情绽放,美不胜收,有红彤彤的,有粉扑扑的,还有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花香扑鼻。一阵微风吹过,树下已是落英缤纷,些许花瓣飘落在溪水中不停地打转,摄影爱好者们迫不及待地举起镜头,“咔嚓”一声抓拍下花瓣飘落的精彩瞬间。
古人爱梅,不乏咏梅的传世佳作。我独爱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神韵,也崇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欣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风骨,也喜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和“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诗句中的哲理韵味,梅花的美总是夹杂着浓郁的文化味。
梅园旁边是百草园和马坦文化园,百草园内有花、有草、有菜,农耕气息浓厚,绿意婆娑,春色撩人;马坦文化园内设置梅花桩、习武场、比武擂台和了旺大师纪念堂等场所,洋溢着尚武精神。
梅园还润物无声地融入了独具江南特色的“小桥流水”,仿佛听一段流淌的“江南小曲”。循着淙淙溪水,可见一座横跨于溪流之上的双跨石板桥,桥身长2.4米、宽1.4米、高2.7米,古朴简陋,尽显沧桑,名曰“纱帽桥”。我想,这也跟“进士文化”息息相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