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瑞安学派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群体之一,它形成于晚清、传承于民国,是以瑞安籍学者为主体,孙衣言、孙诒让为代表,经世致用、务实求新的地缘学风为纽带的学术群体。本文要介绍的,是晚清瑞安学派中的一位广东籍学者,他就是陈黻宸的弟子、续修《四库全书》先驱伦明。
伦明其人
伦明(1875—1944),字哲如,一作哲儒,广东东莞人。父伦常,曾任江西崇仁县令,喜藏书。
伦明早慧,博涉经史,弱冠入庠,旋补廪生,1901年中举人。190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京师大学堂师范科。1907年,伦明苦读5年毕业后,复得举人衔(清末朝廷实行“新政”后评定的举人,俗称洋举人),分发广西候补知县。同年返粤,初任广东模范高等小学堂校长,继任广西浔州中学堂校长,后任两广高等师范学堂教员、教务长,两广方言学堂教席。1910年,伦明入张明岐幕。1911年,任广东视学官。1915年,任参议院秘书。1917年,任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干事,后赴沈阳任奉天通志馆协修,并协助筹印藏于沈阳文溯阁的《四库全书》。1918年任北京大学法学预科教授,后北京大学设立国学研究所,他应聘为诗词教授。1921年,伦明辞去北京大学教席。1924年至1927年,任河南道清铁路局总务处长。1930年,应邀赴东京鉴定“斯文会”所藏中国古籍。其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民国学院等校教授。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归,任广东省立图书馆副馆长兼岭南大学教授。1938年,因兵荒马乱,日夜惊魂,突发脑溢血,全身瘫痪。1944年10月,病逝于东莞。
伦明学识渊博,精通版本目录学。著有《续修<四库全书>刍议》《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书楼藏书记》《续书楼读书记》《渔洋山人著述考》《版本源流》《目录学讲义》《建文逊国考疑》《孔子作孝经证》《颜元及弟子著作札记》《伦哲如诗稿》《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等,编有《续书楼书目》,均为学界所重。其中《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影响较大,是一部具有珍贵文献价值的图书馆学著作。2017年12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伦明全集》5卷本。该集分三部分:一是诗文集(诗作、学术札记、学术文章、往来书信及提倡续修《四库全书》的各种材料、文章);二是他撰写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是他的藏书目录及清人的书目文献。
师生深情厚谊
1902年伦明入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次年,瑞安人陈黻宸(1958—1917,字介石,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与陈虬、宋恕并称“东瓯三先生”)为该学堂师范科教习,伦明就读于他的门下。
伦明尊敬师长、刻苦学习,给陈黻宸留下深刻的印象。13年后,陈黻宸在《北京大学分科广东同学会序》中深情地回忆道:“念昔此地为专门师范科,其时学者亦甚众,亦以广东人为最。余所见如廖生道传、姚生梓芳、潘生敬、关生霁、伦生明辈,皆卓然露头角,荦荦有声于当时,忽忽已十余载。追忆昔日,甫若经昨。今复得见斯会之成,可不谓之极盛矣哉!抑吾又尝谓广东人富于情,又笃于义,其于师弟之间、友朋之际,未有如寻常流俗,泛泛等于适然之相值,一无足观己见。”师生深情厚谊,溢于言表。
1906年11月,陈黻宸任两广高等师范学堂监督兼两广方言学堂教务长(后主持校务)。次年,伦明成为陈黻宸的得力助手。陈德溥在《陈黻宸与北京大学》中指出:“伦明不但擅长古学,也懂经济和教务,里外都是一把好手。陈黻宸与伦明两人相处如同知交,一起协力办学。”高谊《叙陈户部公方言人材》云:“窃以为公办理方言,前后五年,凡赞襄教务、擅长古学者则有教务长兼经济科教授东莞举人伦君明哲如,文科兼伦理科教授仁和马君叙伦彝初……伦、马、陈(怀)三君之学实得之公。”高谊,乐清人,是陈黻宸在乐清梅溪书院任教时的学生。后来,陈邀请他到两广方言学堂任教地理教师兼教务。可见伦明传承陈黻宸之学,并对两广方言学堂办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陈黻宸、伦明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这所我国最早的外国语大学——两广方言学堂成果斐然。正如项葆桢《书陈介石师监督两广方言学堂事》所言:“共和成立,两粤方言学生为国家服务者,内而京国,外而行省,实繁有徒。清季两粤学堂如林,而造就人材以方言为独多,益见先生教道之闳矣!”
1917年陈黻宸病逝,伦明痛悼恩师,写挽联:“以浙儒掌教粤东,继杭堇浦而来,遗泽在士林,流涕吊永嘉前辈;借史学痛排君政,是王船山一派,异时传文宛,从头溯民国功臣。”高度概括了恩师光辉的一生。
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
伦明是我国近代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他自幼起一生嗜书,无所不览,尤喜杜甫、韩愈诗文。
他儿时常将赏钱托人代购书籍。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结识粤籍藏书家曾习经,受其影响,版本目录学知识大长,藏书兴趣更浓。他在读书和执教之余,以访书为乐。中年后,自通目录之学。辛亥革命前后10余年,每天赴琉璃厂,必满载而归,将许多珍本、孤本罗致门下。资金拮据时,不惜将夫人的奁物典买,为此有“卅年赢得妻挐怒,辛苦储书典笥裳”的诗句。他曾因囊中羞涩,衣衫褴褛,被好友孙殿起(1894—1958,字耀卿,河北冀县人,近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戏称为“破伦”。京、穗而外,复至天津、开封、南京、武昌、苏州、杭州等地,足迹所及,皆得善本。日积月累,藏书充栋,达数百万卷,储书箱400余只,排列于10多个房间里,蔚为大观,其藏书之富,饮誉京华。
伦明藏书有大志,有眼光。历年常备二三人为之抄写,一人为之修补。尝说:“书非如布粟鱼肉,取之市而即给,不得已,乃以抄书补购之穷。”有一年,天津书商重资购进翁方纲未刻稿,因书价奇高,而没买到,他便托名介绍出沽,携归府邸,用三昼夜抄了手稿的摘要,其嗜书如此,故有“书虫”之称。他的藏书从不加盖藏书印,以保护书本的完好。他的记忆力惊人,当与他人谈及某书时,就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其在某书橱,该书缺某卷某页,甚至于某页缺某字,可见他自言“千元百宋为吾有,眼倦灯昏搁笔时”非诳语。邓之诚说道:“东莞伦明,以书为性命,专收清人集几备。尝见语所藏原刻康人集,凡十二木箱。”
1919年,他出资在北京南新华街开设书肆“通学斋”,聘孙殿起主持店务。“通学斋”凭借精、俭、勤、恒的经营作风,名噪京城,成为当时全国藏书最为完善的古书店之一。书肆精以搜罗珍善之本,俭以储购书之资,勤以赴遇书之会,恒以访欲得之书。在1925年至1935年书铺鼎盛时期,“通学斋”每年平均可收售古旧书一二万部册,总价大洋三四万元;店员也从原来七八人,增加到十三四人。据曾在“通学斋”工作的雷梦水《朱自清先生买书记》记载,书店规模并不大,只有两间小门面,但却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往来的主要场所,而“朱先生也成了‘通学斋’的常客”。伦明与孙殿起相交30年,友情深厚。伦明去世后,孙殿起为“少一同志益友”,悲恸不已,“每思著文报先生于九泉”,“近日多病,恐终负亡友,乃力疾述其大略,兹命甥雷梦水代笔记之”,撰成《伦哲先生传略》。后来,雷梦水标校整理出版了伦明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代孙殿起进一步报答亡友。
1947年,经著名历史学家陈垣的努力,“通学斋”的藏书,按照伦明生前的意愿全部捐给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为我国图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续修《四库全书》先驱
伦明学术上最重要的成就是努力推动续修《四库全书》。他常谓《四库全书》不完备,以清代最为疏漏,盖忌讳太多,搜采未尽,应予增补、重校、续修。约自1917年起,他立志续修《四库全书》,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他自命藏书楼为“续书楼”,四处奔走,呼吁当局出资出力,校雠《四库全书》,编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欲光大我国之学术。曾云:“余藏书可作续修四库资料之八九矣。”
但是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政局不稳,财政拮据,他的呼吁屡遭挫折。先是同情伦明之请的陈垣辞去教育部次长之职,使他的呼吁一度失去官方的支持。1924年,意欲出年资3000元,连续5年助续修《四库全书》的同乡富商胡子俊,不久也生意失败,续修之事宣告流产。
伦明并不气馁,1925年借退还庚子赔款之机,当局拟议续修《四库全书》,他作《续修<四库全书>刍议》,主要叙述续修《四库全书》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具体操作。此外,他又开始撰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及《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
1928年,他在奉天通志馆工作期间,继续推动影印《四库全书》工作。但1929年1月,主持影印《四库全书》工作的杨宇霆被刺,他的计划又搁浅。
1931年,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积极开展《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工作,伦明被聘为该会研究员。在全部60类中,他参与了11类,主要是经部的尚书类、史部的传记类、集部的别集类等,当得起“腹怀诗书,雍容乃大;胸藏丘壑,志高通博”的评价。但是,由于时运不济,造化弄人,他的续修《四库全书》宏愿,终成泡影。不过,他历经艰辛,献身续修《四库全书》事业的崇高精神值得人们永远怀念。
1994年,国家启动续修《四库全书》重点出版工程,历时8年,于2002年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800册,收书5213种,比《四库全书》的3462种(1922年陈垣统计数)增加了51%。作为续修《四库全书》的先驱,伦明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