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甲骨情缘
■叶蓓蕾

    时光荏苒,光影匆匆,仍记得初次见她时的模样,一本封页泛黄的甲骨文集,一个个形同图画的字符,裹挟着千年的气息迎面而来,带来历史的凝重感,又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本身,“甲骨文”三个字就带着古意,一片龟的腹甲,一根牛的骨,刻上了天地之初的文字,如此动人心魄。揣一颗学习之心,以新奇的视角,我加入了校甲骨文书法兴趣小组,师从84岁高龄的中国甲骨文艺术研究会顾问、瑞安市甲骨文学会名誉会长——刘显佑先生,正式与甲骨文结缘。

    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系统性的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片上包括干支表,有贡纳龟甲的记录,有的是商王田猎所获的记录,也有卜问天气记录等等。我们瑞安一代大儒孙诒让先生是甲骨文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的《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一片甲骨惊天下,在美学的范畴里,它是朴素而安宁的,清灵而哲学的。作为甲骨文初学者的我,跟孩子们的水平相差无几,仅认识几个常见的象形字,诸如山、明、舟、牛、雨、水、月、日等,连略懂皮毛都谈不上。或许真的是无知者无畏,我试着将所知的“皮毛”用于平时课堂上的字理教学中。记得有回上《秋的声音》这一课,眼前的这幅画使我怔住了,一只被火烤着的昆虫,像长须长足的蟋蟀,这居然是甲骨文的“秋”字!秋至,庄稼成熟,蟋蟀鸣叫,底部“火”字,则是焚烧麦秸之意。了解“秋”的字源,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也让我在现学现卖中领略到甲骨文字卓雅的气质和独特的智慧。

    因甲骨文,我走近了浙江省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了解了郭沫若于1964年来瑞安视察时,在玉海楼题写“甲骨文字之学,创始于孙仲容,继之者王观堂。饮水思源,二君殊可纪念”。因甲骨文,拉近了我与学者们的距离,也更进一步激发了我学习的浓厚兴趣。一周一次的甲骨书法课,一笔一划地进行临摹,临写的仅是形,而显神韵不足,笔画孱弱无力。甲骨文于我,仍如初见,尚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

    刘老课上谆谆教诲,身旁一群心怀热爱的伙伴,我总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学习甲骨文书法,从识字开始,临习甲骨文拓片,将甲骨文拓片与释文对照,对甲骨文结构以及用笔方法会有个大概的认知,这自然也是得到一种正确的指导。甲骨文字笔画粗细均衡,横平竖直,字的结构是长方形的,没有方格限制,随意排列,小大由之,刻写自由。我们书写“甲骨文”,既要写出“刀”法的劲峭,又要表现笔意的沉静。

    甲骨文字,历史悠久,高古拙朴,是镌刻文明的国宝,似乎有着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距离,其实甲骨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电影《封神》里所呈现的殷商大军,一个“车”字里记录的是最古老的交通事故。生活里,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动物,还有我们周遭的花花草草,古人也一样,他们比我们观察得更为细致,创造出各种文字。如今,甲骨文不再“高冷”,逐渐走进公众的生活,酒盏、团扇、茶杯、果盘、衣服等等,频繁见到她的踪影,甲骨文可谓有了新的“活”法,引领最潮中国范儿。

    从甲骨文书法兴趣班出来,我加入了瑞安甲骨文学会,甲骨文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23年暑假,我参加了全国第四期甲骨文研修班,在前辈们的引领下继续求索,也在瑞安甲骨文学会诸位师长的鼓励下,参加了2024年全国首届枫桥杯甲骨文书法篆刻比赛,作品有幸入选。受到激励的同时,亦是愈加惶恐,甲骨文学习仍是新手上路。多方犹疑,又屡受鼓励,抱着尝试的心态,上学期开设了“字”从遇见你——甲骨文书法拓展课,借此机会,师徒踏上了甲骨文书法的求“经”之路。

    甲骨文字是生生不息的汉字的鼻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学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人继承。生长于瑞城的我们,身为甲骨文字学的开山鼻祖孙诒让先生的家乡人,我们当沿着前辈的足迹,秉承一颗赤诚之心,为传承祖国甲骨文文化艺术不懈努力。

    一笑相逢总是缘,我的甲骨情缘仍在续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云江潮
我的甲骨情缘
在江西感受“年味”
春至滩脚
短章大义 文脉拾珍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我的甲骨情缘 ■叶蓓蕾 2025-4-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