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江西感受“年味”
■白一帆

    大年初五清晨,寒气袭人。人们还大多沉浸在节日的梦乡里,我与外孙陈跃铭踏上了远行的动车,开始了新年的第一次旅行,目的地——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

    列车一路急驰,车厢内暖意融融。每次外出旅游,都是小外孙跃铭最为开心的时刻,平时不苟言笑的他,此时也难掩内心的喜悦,而我则看看手机或闭目养神打发时光。

    不觉,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已悄然过去,我们抵达景德镇,入住酒店后,朋友老陈的司机小方带我们径直来到了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

    据悉,景德镇的制瓷业始于东汉时期,距今已近两千年。到了东晋,当地人赵慨潜心研究制瓷工艺,推进了制瓷业的发展,被誉为“师祖”。及至唐宋时期,景德镇的制瓷又有了重大发展,显现了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陶阳里则是明清两代为皇室专制瓷器之地,家家户户烧瓷窑,人人都是能工巧匠,素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之说,足见当时瓷器业的繁荣和红火。

    节日里的陶阳里景区彩灯高挂,游人如织,人们扶老携幼、欢声笑语。一些年轻女孩穿上了汉服古装,美若天仙下凡。远眺,大片枯黄的草坪、翠绿的林木映衬着一座雄伟的楼阁,蔚为壮观。

    我们在一片黄土窑坑前停留,脚下是一块块陶瓷碎片夹杂掩埋在灰土中,它们很不起眼,更谈不上有美的感觉,却是那久远历史的活见证。

    步出窑坑,我们朝前方的楼阁走去。原来,该楼阁叫龙珠阁,是景德镇市的标志性文物,被称为古城的城徽。

    天色阴沉,偶尔还夹杂着零星的小雨,龙珠阁仍不失它的雄伟壮观,金灿灿的翘檐,螺形的尖顶,雕梁画栋,尽显豪气。书法大家舒同、赵朴初、启功的金色题字分镶在楼阁的各个方向,给楼阁增色不少。迎面正门的对联为“一楼风月忘古今,千载陶瓷溯汉唐”,这是对千年陶瓷古镇历史的最好诠释。据悉,龙珠阁始建于唐代,宋、明、清代几经修缮,现在楼阁为民国时期(1925年)重建。历史上,龙珠阁曾几易其名,最初为聚珠亭,后称中立亭、朝天阁、冰立堂、环翠亭、文昌阁等,1925年改称龙珠阁并一直延续至今。

    龙珠阁的不远处,坐落着连排窑洞状的红色建筑,颇有艺术感,我与跃铭近前与之合影。一旁的古街小弄陶瓷品店铺林立,我们祖孙俩在几间店铺里转悠着,琳琅满目的各式陶瓷品让我们一饱眼福。

    次日早晨,我们在中国陶瓷馆与外甥女一家邂逅,他乡遇亲人,分外欣喜。

    偌大的博物馆内人流如潮,我们跟随导游,依次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展厅,分享着历代制瓷的窑坑和众多的陶瓷精品。跃铭捧着他的宝贝iPad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拍个不停,他要为晚上的日记作业准备素材。转了一圈,祖孙二人及外甥女全家着实享受了一场陶瓷品艺术的盛宴,收获满满。

    如果说,景德镇古城是以逾千年的陶瓷制作闻名于世的话,那么,相隔不远的九江市则是以战略位置重要、历史名人众多而声名远播。东晋著名田园诗鼻祖陶渊明,东晋一代名将陶侃,宋代书法大家、文学家黄庭坚都从这里走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曾在此镇守十年,九江也因此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当今的九江名人更是不计其数,如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水稻之父袁隆平、民国将领李烈钧等都出生在这片土地。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1984年的金秋10月6日,我奉命去南昌市新建县接新兵,借机第一次独自登上了庐山,在仙人洞、含鄱口等景点留下了青春的记忆。弹指一挥间,41年过去了。

    此行九江,我心心念念的是追寻同姓诗人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的足迹以及他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那天,抵达浔阳江畔的琵琶亭,已是傍晚时分,夜幕下,只是匆匆看了它在璀璨灯光下的雄姿。次日,我们又一次前往琵琶亭,了却多年的夙愿。蓝天下,矗立在浔阳江边的琵琶亭巍峨壮丽,金色的圆尖顶直指天空,刘海粟先生题字的“琵琶亭”三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白玉栏杆环绕四周,下方的广场上,诗人白居易的白色塑像慈眉善目,左手托着下巴,似在吟诗作词,人们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登上亭楼,浔阳江景尽收眼底,现代气息与古色建筑相映成趣。亭楼正门的大柱上左右对联为:“红袖夜船孤虾蟆陵边往事悲欢商妇泪;青衫秋浦外琵琶筵上一时枨触谪臣心。”该联为启功先生所撰并题写,其内容十分贴切地描述了诗人白居易写《琵琶行》时的心境。走进厅内,一幅十分隽秀飘逸的《琵琶行》书法吸引了我,原来是明代四大家之一的文徵明所书,文徵明集书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领一代风骚,艺术成就极高。

    读着《琵琶行》的字字句句,我深深为诗文中的生动和精彩所折服,白居易的诗兼写实与浪漫抒情于一体,让人百读不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被人们千古传诵不衰。

    据悉,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上书直谏得罪了权贵,从京城被贬为江州司马(如今的九江)。在江州的三年多时间里,他沉醉在当地的山山水水之中,在庐山建草堂写诗文,在浔阳江畔会朋友抒发情感,度过了人生逆境时的难忘时光。这时期,他除了《琵琶行》之外,还创作了许多诗作,《江亭夕望》《九江春望》《庐山草堂记》等,成为中华诗文中的经典之作。

    浔阳江畔,还矗立着一座因著名小说《水浒传》而闻名的浔阳楼。据说,当年宋江酒后在此题写反诗,被人举报并打入死牢,后被梁山好汉所救上了梁山。我这是第二次登上浔阳楼,眼前的一幅幅图片、一首首诗文仍让我看得入迷,因为受《水浒传》的影响,我从小就崇拜宋江等人的仗义疏财、扶贫济困,对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颇为赞赏。柱上的一副对联让我难忘:“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据悉,这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宋江的一首反诗,让浔阳江边的一座小小酒楼成为天下名楼,凡来到九江的游客,无不慕名登上浔阳楼。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小方陪我们来到素有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之称的、位于庐山五老峰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无论是古朴厚重的书院门台、庭院深深曲径通幽的建筑,还是历史名人雅士的诗文石碑,都让我久久驻足。这里群山环合、溪水潺潺、古木参天,满眼是历代名人的题诗和书法,篇篇精彩、句句玑珠。如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读书方法”,还有他亲手种植的千年丹桂树,清代康熙皇帝的题匾和乾隆皇帝题的“白鹿洞诗”等,让小小书院名闻天下,大放异彩。外孙跃铭也沉醉在这浓浓的书香意境之中,机灵地跑前跑后,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

    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进出于书院的各陈列室,只觉得古风书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眼前的对联绝妙经典:“傍万年树,读万卷书”“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片纸能书天下意,一笔可画古今情”……这些名言警句道出了千年书院的丰富内涵和传世价值,让人回味无穷。

    据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先主李知诰在此建“庐山国学”,书院从此起步。在此之前,唐代人李渤曾在这里隐居读书,因为他养有白鹿,白鹿洞故此得名。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大思想家朱熹出任南康知军时,倾力支持复兴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历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离别书院时,我笑着对外孙跃铭说,古人这么爱读书学习,学有所成,学问渊博,今后,你也要好好读书哦。跃铭的大眼睛扑闪了一下,会意地点了点头。

    位于九江柴桑区一处山坡上的中华贤母园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们沿着台阶登高,走进了岳母纪念馆。看着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我深为古代的四大贤母:孟母(战国孟子之母)、陶母(东晋陶侃之母)、欧母(北宋欧阳修之母)、岳母(南宋岳飞之母)的品德高尚、教子有方的事迹所感动。

    站在岳飞母子的塑像前,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无私的爱。想着一生命运坎坷已离世七年的母亲,我的双眼泛起了泪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云江潮
我的甲骨情缘
在江西感受“年味”
春至滩脚
短章大义 文脉拾珍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在江西感受“年味” ■白一帆 2025-4-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