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百年前的文人都爱往集云山跑?
清末名士林骏六首诗给出答案
愚溪峡谷,AI生成图

    ■林良爽

    当下正是踏春赏花的绝佳时节,约上三五好友,赴郊外观赏桃花,该是何等惬意。去哪里看桃花?不妨前往集云山。或许有人会诧异、疑惑:集云山有桃花吗?曾经,这里确实有过烂漫的桃花,让我们跟随文人墨客的诗篇,走进集云山,领略那片曾经的桃花美景,感受集云山独特的魅力。

    集云山,乃瑞安“一城之主山也”。从古至今,集云山、愚溪、锦湖一直是市民游玩、踏青的胜地。众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描写桃花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一月不来湖上路,湖边桃李已成荫”(元・三宝柱《重游北湖》)、“桃枝低绿水,柳叶点清波”(明・朱霖《锦湖怀古》)、“朱溪不减桃源路,爱逐渔郎到此间”(清・胡潢《元日登第一山渡朱溪》)、“贪看桃花来湖曲,曾过东风第一桥”(清・张黻《春日锦湖访程氏小园》)、“锦湖风景忆当年,柳绿桃红沈隐仙”(清・金味斋《锦湖咏风》)等等。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集云山一带桃花盛开的迷人景象,为这片山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

    近日,偶然读到清末瑞安名士林骏所写的《集云山看桃纪游》六首,诗前还附有诗引。这六首诗写于光绪庚寅年(1890)农历二月二十五日。

    那天午后,林骏邀约两位好友前往集云山愚溪观赏桃花。一踏入愚溪,便见“陌上黄花盛开,香气袭人衣裾”,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扑面而来。然而,天公不作美,连日春雨使得溪流涨溢,阻断了他们前行的道路。溪对岸的前辈、好友金荇舲招手呼喊,告知林骏等人,道路已经打扫干净,正盼着他们前来。可惜,金荇舲并不知晓溪水猛涨,众人难以过溪。得知情况后,他立即命小奴仆在溪滩浅处用木凳搭建桥梁。

    金荇舲,即金兆奎(1850—1908),荇舲是其号,自号寄隈,为廪贡生,瑞安人,祖籍乐清,是愚溪书院的主人。光绪十五年(1889),金兆奎与其兄长金兆珍(味斋)继承曾祖父(愚溪公)“咏锦堂”的读书遗意,在集云山旁的愚溪构筑了三椽别墅,命名为“愚溪书院”,作为潜心读书之所。光绪二十七年(1901),兄弟二人还编纂成《集云山志》。此次,林骏很可能是应金荇舲之邀前来观赏桃花。

    那时的愚溪,遍植桃树,风景旖旎秀丽。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黄绍弟女婿冒广生应金氏兄弟邀请,来到书院做客,并游览了愚溪,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愚溪游记》。在冒广生的笔下,集云山之美令人陶醉:“出瑞安北城五里而近,阡陌逶迤,冈峦倚伏,争雄并秀,高与秋爽。其集云诸峰,林壑尤邃。径路通夫风云,阴阳迷夫向背,崖树错杂,经霜已红,野水参差,与天一碧。”他细腻地描绘了愚溪峡谷的仄径野花、怪石老树、惊涛飞瀑、栖鸟游鱼、风声日影:“怪石历落,若虎豹之蹲踞;老树拳曲,状蛟龙之蜿蜒”“惊涛飞瀑,喷薄岩次”“云流有声,日照疑雪”“栖鸟簌簌,疑为山贼;游鱼簇簇,亦助水嬉”。遗憾的是,冒广生游览愚溪时正值秋天,若为春天,那笔下定会呈现出另一番绚烂的风景。

    林骏前来之时,恰是桃花盛开的时节。他渡过溪流,来到愚溪书院,首先传入耳中的便是“读书声排闼而入”。落座书院后,雨仍淅淅沥沥地下着,忽然间,一阵风起,吹动了两岸的桃花:“俄寒风响竹,山雨溜簷,夹岸桃花乱落点地。一时,雨声、泉声、松涛声杂然并作。”这雨中愚溪奏响的美妙协奏曲,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妙旋律,惬意无比。不一会儿,“天色稍霁,推窗看门外山色淡冶如画,红白桃花相间,恍置身于武陵源也。”在林骏眼中,此时的愚溪,俨然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当晚,林骏挑灯独坐,回想起去愚溪看桃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了《集云山看桃纪游》六首。

    其一

    同行出烟郭,已绝市声譁。

    碧长溪蘋水,黄开野菜花。

    桑鸠啼夕雨,籬犬吠村家。

    满目芳堤草,拚留春色赊。

    集云山位于瑞城北郭,距离市区四五里路。诗人一踏入山脚,眼前便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农家风光。碧绿的溪水潺潺流淌,岸边油菜花灿烂绽放。“桑鸠”,即布谷鸟,在夕雨中飞翔啼鸣,农家里不时传出的狗叫声,打破了城市的喧嚣,为这片宁静的乡村增添了几分生机。诗人以动写静,再加上满目芳草,更显此处的恬静悠然,让人不禁想要留住这美好的春色。

    其二

    得得棕鞵滑,莓苔印未匀。

    青山如素识,白鹭等闲身。

    料峭风侵袖,萧疎雨垫巾。

    溪流来阻路,谁复指建津。

    随着诗人的脚步深入,前行的道路变得艰难起来,他不禁发出“溪流来阻路,谁复指建津”的感叹。春日的阴雨使得石头路上长满了青苔,即使穿着棕鞋,行走起来也颇为艰难,“得得棕鞵滑”。毕竟此时正值二月,春寒料峭,更何况身处“林壑尤邃”的愚溪,寒风袭来,怎能不“风侵袖”呢?在这艰难的行程中,诗人眼中的青山却如老友般亲切,白鹭也自在闲适,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其三

    入胜情难画,看花此地过。

    草深牛迹没,树古鸟巢多。

    门小青藏柳,籬疏绿补蘿。

    数椽安卜筑,棲隐学东坡。

    好友金荇舲搭桥相助,林骏得以顺利进入愚溪书院。看到金荇舲在此构筑别墅,过上如苏东坡般隐逸的生活,诗人心中颇多感慨。作为读书人,能将功名利禄抛诸脑后,享受这般宁静的生活,实非易事,而这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所向往的呢?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金荇舲去世,林骏作联挽之:“鲤庭叨对,袖简犹新,忍看父执凋零,墓草长埋,孤露倍增风木感;鸿爪留题,雪泥已杳,为溯愚溪畅叙,桃花依旧,集云无复足音来。” 在这挽联中,林骏提及了此次愚溪看桃之行,惋惜今后再去愚溪,桃花依旧,却再也听不到好友的呼唤声了。

    其四

    仙源疑在日,好景足描工。

    峰雾全迷白,溪桃半剩红。

    禽声三径乐,泉韵四檐通。

    话雨巴山夕,西窗旧梦同。

    此时的愚溪,完全被云雾笼罩,“溪桃半剩红”,溪岸的桃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半遮面容。禽声、泉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由衷地感叹“好景足描工”,眼前的一切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其五

    结庐欣得此,寄寓自幽闲。

    枝弱惊黄雀,波明浴白鹇。

    泥痕和籜粉,花片点苔斑。

    促藤倾谈久,论诗一解颜。

    这首诗写得生动形象,诗人用字极为传神。黄雀轻轻栖息在枝头,枝头像受到惊吓般微微抖动,一个“惊”字,不仅突出了桃枝的纤细,更写出了黄雀的活泼俏皮。此时,天色稍霁,愚溪仍笼罩在薄雾之中,正如诗人所言“山色淡冶如画”,白鹇方能在“波明”中悠然沐浴。白鹇或在薄雾中展翅飞翔,尽情享受这云雾的润泽;或静静栖息枝头,感受着云雾的轻柔飘逸。“浴”字用得恰到好处,生动地描绘出白鹇与云雾交融的美妙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籜”,指竹笋外层的壳,“籜粉”则是竹笋皮上的粉。“泥痕和籜粉”,生动地展现了春笋破土而出时,泥痕与笋皮上的粉相互交织的情景,一个“和”字,将春笋生长的力量与艰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一个“点”字,更是写尽了花瓣悄然飘落在青苔上的轻盈姿态,既展现了花瓣点缀青苔的红绿相间之美,又仿佛生怕惊扰了这片宁静的青苔,一切都恰到好处。诗人羡慕主人悠闲清净的生活,能与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论诗倾谈,更是无比惬意,脸上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其六

    晚来思复返,挈伴计归程。

    比舍炊烟黯,沿田秀麦盈。

    隔峰沉日色,古寺动钟声。

    雨笠欣然赠,长途且缓行。

    久坐之后,天色渐晚,林骏等人也该踏上回城的路途了。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主人热情地赠予雨笠。在回城的路上,诗人描绘了“炊烟”“秀麦”“沉日”“钟声”等景象。“黯”“沉”二字,巧妙地交代了时间,此时已至傍晚,太阳渐渐落山,“比舍炊烟”袅袅升起,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餐。“秀”字,既作名词,有茂盛之意,又作动词,仿佛禾穗在微风中摇曳;“盈”字,则有“长”“丰满”之意。一个“秀”、一个“盈”,生动地展现了麦苗在小雨中郁郁葱葱、长势丰盈的姿态,以及随风舞动的生机。炊烟、麦苗、落日虽在动,却悄然无声,此时,古寺中传来的晚课钟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让整个画面瞬间鲜活起来。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舍得匆匆离去?“长途且缓行”,道路的泥泞仿佛是上天特意的安排,让诗人能够更久地欣赏这一路的风景。正如诗人对好友所说:“‘天公以雨阻我归,今宵殆我可续巴山夜话旧事乎?’荇舲欣然首肯坐久之。”无论停留多久,诗人心中仍有“晚来思复返”的眷恋。诗的灵感如泉涌般袭来,诗人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将今日的“艳遇”付诸笔端。一坐下,诗情便奔涌而出,一口气写下六首诗,“聊以纪雅游之胜”。

    《集云山看桃纪游》,虽以看桃花为题,实则诗中对桃花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愚溪的清幽与美丽,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此诗笔调高雅,诗风清新、飘逸,在历代众多描写集云山的诗文中,堪称佳作。可惜的是,它至今仍鲜为人知,静静地躺在古籍之中。现特将其从古籍中挖掘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共同领略集云山厚重、多彩的文化底蕴,以及曾经那如诗如画的风光。

    实际上,看桃本身已不再重要,关键是诗人为后人留下了关于集云山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让我们得以了解一百多年前集云山、愚溪的风貌。这些诗作,为今后集云山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期待着愚溪书院能重建,期待集云山桃源风光再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玉海楼
为什么百年前的文人都爱往集云山跑?
瑞安人对芥菜情有独钟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为什么百年前的文人都爱往集云山跑? 2025-4-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