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秋生
沙园村,位于瑞安飞云江南岸出海口处,归南滨街道管辖。这个村在瑞安,乃至温州都有些名气,概因该村从明朝初期开始,一直与战争、战备“结缘”:建所城抗倭寇,因削藩城被毁,抗战时遭洗劫,防反攻驻过军……一路走来,战事纷纷扰扰,硝烟连绵不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敌人面前,沙园军民热血滔滔,同仇敌忾,用生命捍卫家园,谱写了一曲曲爱国卫疆赞歌。
防倭寇侵扰 村庄成所城
沙园,原名叫“榆木浦”,那时,这里住着十几户人家,是个小渔村。村民与江海为伴,以捕鱼为生。
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寇开始泛滥,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为防倭抗倭,朝廷沿海岸线大量建设卫所。“榆木浦”地处江边海口,是倭寇来瑞安、平阳抢掠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突出,是建卫所的首选之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大批民工进驻该村动工兴建所城。在土建过程中,主建人信国公汤和因该村满地都是沙土,遂将“榆木浦”改名“沙园”。城池建成后,称“沙园所城”。
沙园所城与沿海多数所城比较,从架构上来说没啥大的区别。城墙环绕所城四周,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军户生活用房和屯垦农田,总面积412.5亩,在温州同期建成的7个所城中规模属于中等。
所城城墙由块石垒成,总长2104.4米,墙高8.325米,顶部宽3.33米,底部宽4.66米。所城内有两条街道,分别称为东门街和西门街,所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座城门,东门称为宁海门,南门为留晖门,西门称为漾凤门,北门为拱拯门。此外,还有一座引水入护城的水门,称敷泽门,以及与所城配套的一个炮台、四个营寨和四处烽堠。
当年建成的沙园所城,控海扼江,瑞安南翼、平阳北面广大地区安全系数由此得到大大提升。它与海安所、瑞安所形成“品”字形防御态势,三个所互为犄角,互为策应,为温州沿海中段防倭抗倭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温州市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调昌国卫(昌国即今舟山定海)钱仓所(所城在象山县城东25公里处)副千户廉高,率千余名军士到沙园所屯戍。第一任千户为王聚(山西兴州人),承袭者为王真、王璋、王锦、王激;正统二年(1437),张忠(河北枣强人)任千户,此后世袭的是张瑛、张铎、张汉、张潮和张泽;成化二年(1465),袁敬任千户,之后袁纳、袁瑛、袁锦、袁靠和袁京继任;弘治四年(1491),刘斌任千户,世袭了四代,具体姓名史料上没有记载。
千户之下,另有官员13名,负责部队日常生活管理和战时作战指挥。一千多名军士列册为军户,可以代代世袭。军士亦军亦农,平时屯垦种地,战时冲锋杀敌。走访中,村民告诉笔者,他们祖上口口相传,现在沙园村814户、3209人中,多数是当年军户后裔,村中现有的16个姓氏,在此传承都已20多世。
奋力战倭寇 舍命保家园
综合《温州市志》 和《瑞安县志》记载,沙园所自洪武二十年(1387)开建,至万历十八年(1590)倭寇不再侵扰浙江沿海,历时长达203年,在这场被史书称为“百年战争”的抗倭斗争中,沙园军民与倭寇正面交锋四次,其中规模较大的两次,小规模的两次。
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发生在永乐十五年(1417)正月。倭寇攻击金乡卫失败,船队溯海北上,计划经飞云江上岸,抢掠瑞安县城。沙园驻军获悉后,严阵以待。当倭贼船队进入所城炮火攻击范围时,炮台立即向敌船开炮,沙园所配置的18艘战船倾巢出动,迅速冲向敌阵地。双方在飞云江出海口处展开猛烈厮杀。由于倭寇劳师远来,明显疲惫,而明军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开战不久,倭寇招架不住,乱作一团,纷纷逃往海上,有20多名倭寇被当场抓获。沙园所驻军干脆利索赢了第一仗,俘虏被押往南京,朝臣建议全部斩杀,明成祖朱棣驳回廷议,遣刑部尚书吕渊赐敕责之,并谕其用俘虏换还我方被掠百姓。
第二次较大的战斗是万历十八年(1590)的倭寇侵瑞之战。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民族英雄戚继光率“戚家军”与地方驻军一起,先后发起宁波、温州、台州三次战役(分别为1552年、1557年、1561年),浙江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荡平。战事消弭,警报解除,久而久之,沿海军民滋生了麻痹大意思想,江海防务渐渐松弛。万历十八年(1590)七月下旬,倭寇大队人马由东海入飞云江,沙园所没有及时发现敌情,致使倭寇进至瑞安南门上岸,包围了瑞安县城,并在周边乡村烧杀抢掠,造成乡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后来,沙园所、瑞安所驻军及周边地方绅士组织义勇民众,军民合力苦战一周,至八月初,才将倭寇赶出瑞安。
两次小的战斗分别是:嘉靖三十年(1551),倭寇由闽北溯海而来,计划侵犯瑞安,沙园所驻军与东山巡检司联合,预先埋伏,杀敌一个措手不及,把倭寇赶回海中;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倭寇由闽北而来,欲入飞云江犯瑞安,沙园所与瑞安所合力又一次击退倭寇。
耿藩铁蹄过 吕令拆城墙
清朝开始,沙园驻军规模大大缩小。
顺治三年(1646)开始,沙园实际驻军仅一个简编排,共23人,其中把总1名,兵卒22名,归平阳陆营节制。清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至十五年(1676)十月,“三藩之乱”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1644—1682)在福建福州起兵反清,兵分三路攻打浙江和广东。
东路军曾养性部攻陷了平阳,在去瑞安的途中扫荡了沙园。沙园军民奋起抵抗,但因兵寡人少,武器简陋,训练不足,以失败告终。曾养性部攻下沙园后,毁掉了所城内所有建筑。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叛军在浙江战败退回福建,清军收复了沙园。康熙十六年(1677),瑞安县令邱启元筹资重建了沙园所城。
沙园村老人称,民国时期,沙园有驻军,但驻军数量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一个营,也有的说是一个连。笔者查温州、瑞安志类书籍,请教文史爱好者,都无答案。
1940年日寇攻入浙江,时任瑞安县长吕律下令将所城城墙的砖石拆走填海,据说是为防范日军侵略,但具体起何作用至今无人能说清楚。砖石拆走了,剩下夯土层直接遭受雨水、海潮侵袭,不久便全部坍塌,所城内的房屋建筑也因年代久远而破败。
1941年4月18日,日军第26补充师团2000多人在沙园登陆,国民党驻军奋起抵抗,但寡不敌众,只好撤出。日军在沙园屠杀了多名村民,抢光了村中财物,然后集结兵力、物资,于4月19日攻占了瑞安县城。
耕战捍家国 匠心塑故城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面临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东南沿海进入战备状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沙园再一次引起上级重视。1956年国防部批准在沙园建设3幢营房,并派一个连兵力驻防,以备不时之需,直到1990年才撤走。据笔者了解,沙园所是浙江境内明代31个实土卫所中唯一一个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驻扎过解放军的城池。
当时,政府还号召乡村发展民兵武装,配合解放军联合防御敌人破坏,沙园村组建了民兵连。民兵们平时拿锄头下地干农活,农闲时苦练杀敌本领,一旦有战事,立即扛枪保卫家园。由于该村民兵武装建设工作搞得好,军民联防成绩突出,1961年,民兵连长汤成冲作为温州地区3名代表之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遗憾的是,老所城的城墙、城门、城内房子及配套设施因各种原因都已不见踪影。前不久,笔者一行在该村内参观,在76岁的村民姚千新的带领下,看到了尚未面世的“明沙园所城原貌木雕模型”,这个模型摆放在高安贤家后院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内。高安贤今年76岁,本村人,干木匠活逾50年。据悉,他领着5个人,从2022年2月动工制作“明沙园所城原貌木雕模型”,到2024年11月基本完工,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模型以1:100比例原貌复原,面积为36平方米。老所城建筑一应俱全,工艺精巧,形象逼真,可弥补目前沙园无所城遗迹的缺憾。
人间正道是沧桑。638年过去,纷扰沙园的战事烟云早已散去,老所城遗址也已经荡然无存,但先辈以血肉滋养的卫疆精神,仍在这片曾被战火淬炼的土地上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