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金汝 陈浩)日前,蓝夹缬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河生在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举行收徒仪式。10名弟子向王河生呈拜师帖、献茶、行拜师礼,承续夹缬文化薪火,让传统的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延续与创新。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刘剑、温州大学教授王业宏等共同见证了仪式。
夹缬印染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始于秦汉时期,盛于唐宋,至元、明时期,只有蓝夹缬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2011年6月,蓝夹缬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河生是王氏染坊第10代传人,也是温州地区首位蓝夹缬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精通靛青染料炼制技艺和传统染色技艺,专注于传承、创新蓝夹缬制作工艺,并致力重现彩色夹缬,创办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成立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并担任多所院校特聘专家,将蓝夹缬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
据悉,当天接收的弟子既有高校教师,也有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吕欣阳是新疆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当得知王河生会复刻彩色夹缬技艺,特地从新疆赶来拜师。她说:“王河生先生在夹缬技艺方面有独到的技艺,这几年还不断创新彩色夹缬。我非常有幸拜先生为师,日后我将谨遵师教,刻苦研学技艺,将夹缬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了解到,这是王河生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收下的首批弟子。迄今为止,他已经收了40多名弟子。
“从事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能拘泥于传统,必须将视野扩展至年轻一代。而且夹缬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服饰、箱包、挂饰等蓝夹缬非遗文创作品很畅销。”他说,“希望年轻弟子秉持工匠精神,潜心钻研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蓝夹缬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