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人皆不愿进医院,但终难逃求诊问药。前不久,陪哥哥赴京就诊,亲历手术室外的煎熬等待,也目睹医院里太多令人动容的瞬间,那些画面至今仍在心头挥之不去。
住院部病房里,除了每天下午一小时探视外,其余时间家属是一律不让进的。于是,临近探视点,病房外就挤满黑压压的人群:有人贴着门缝踮脚张望,有人攥着保温桶来回踱步。终于到点,那扇紧闭的大门总算打开,众人如潮水般涌入,快步来到各自亲朋的病房。他们装作云淡风轻地嘘寒问暖,转身却掩不住脸上的担心与凝重。不过,比起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这普通病房的氛围还算相对轻松的。
手术当天早上八点,我们目送哥哥进入三楼手术室后,挪步到四楼的家属等候区。那里有一排排整洁的座椅,有随时可点的茶水和美食,还有一个环境雅致的书吧。然而,尽管如此,这仍注定是个让人坐立不安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块手术室宣教栏,却几乎没人关注一旁的二维码,倒是上面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心愿卡特别引人注目,字字句句饱含亲人深切的爱。我精心挑选了一张绿色心形卡片,颤抖着写下:祝亲爱的哥哥手术顺利,好运相伴!虽然因紧张写出的字歪歪扭扭,但我固执地相信,因着兄妹心连心,这份美好祝愿定能穿透手术室那扇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门,带给哥哥幸运和力量。这时,一张黄色的心愿卡掉落下来,我拾起来一看——“祝女儿手术成功,平平安安。”显然,这是手术室外一位母亲或父亲对宝贝女儿最揪心的期待。我把卡片小心翼翼贴回原处,那一刻,素不相识的我们仿佛因同一份牵挂而心意相通。
等候区最吸引家属注意的当属那块电子显示屏,那里的每一条动态消息都牵动着现场每个人的心。高度近视的我即便坐在第一排座位,也愣是看不清上面的字,于是干脆直接站到显示屏跟前一动不动地盯着看。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秒都像是一个世纪,屏幕上反复滚动着“手术进行中”字样,我的心一次次提到了嗓子眼。为了缓解自己过于紧张的情绪,我想去书吧看会儿书,当我随手拿起一本《发现你未知的幸福》,却是一个字也读不进去,我不想发现或找寻什么未知的幸福,此刻的我只渴望一个最确定的幸福——哥哥的平安。不知过了多久,屏幕上“手术结束”四个字犹如一串胜利的音符,出现在哥哥的名字后面,侄女和侄子的欢呼声,让我瞬间红了眼眶。而后,广播传来接人通知,我们激动地一路小跑过去。手术室的门缓缓打开,我们看到的是哥哥带着微笑的脸庞。那一刻,我的幸福是如此纯粹而具象化!
手术室对面的重症监护室,更是上演着人间最沉重的守护。白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家属,焦灼不安地守候在离监护室不远的大厅里。渴了,从包里掏出矿泉水喝上几口;饿了,随便啃几口面包对付一下;困了,席地而坐打个盹。监护室那扇森严的大门每一次打开或关闭,都像重锤敲击在紧绷的弦上,猛地牵动他们的神经。要是医生或护士出来喊着“某某家属”,他们便一边大声应答一边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到了夜晚,不只大厅,就连稍远处的走廊,也都有他们就地睡觉的身影。有蜷缩在躺椅上将就着睡觉的,还有半坐半靠着椅子似睡非睡的。曾问起为何不住酒店,一位皮肤黝黑的大娘无奈地说:“别说酒店,就是最便宜的民宿,一天也得一百多,咬牙省省也就过去了。”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伤感地说:“妻子躺在监护室里还没醒,再难再累我都不忍离开半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医院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样。病房外的等待,心愿卡上的祝福,电子屏前的守望,监护室外的不眠夜,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相——人间烟火里,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波澜壮阔的传奇,而是平凡人在苦难中攥紧的那一点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