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榕树谭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伯温非遗大集一瞥
■施正勋
舞龙队

    盛夏,与几位亲友相约,到文成县南田镇一家民宿度假,空气清新,乐得悠闲。据民宿老板介绍,这几天正逢伯温非遗大集活动,每晚节目变换,地点就在附近的刘基庙广场。于是欣然前去观看。

    吃过晚饭,提早散步到刘基庙前。尽管正式活动从晚上七时开始,街边却已经人山人海,参加表演的人员以当地的刘姓村民为主,听说还邀请了一支潮汕地区专业“非遗”节目英歌舞的表演队伍,四周更是围满了赶热闹的观众。

    趁着活动尚未开幕,我四周走动,先是认真观察穿着各种红、黄色统一服装,抬着大铜锣与红色皮鼓的先头队伍。接着,就是近距离接触几支来自附近乡镇的民间舞龙队。

    据一位参加抬鼓的长者介绍,今晚的活动主题是祭拜先祖刘伯温。只是人潮涌动,声音嘈杂,加上我又不是当地人,想系统了解活动的各项细节,实在难以做到。只能凭直观记录下几个生动的场景。

    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舞龙队。据知情的长者介绍,这种活动每年举办两次,第一次是从春节到元宵节,场面比第二次的纪念刘基诞辰更隆重。正月时参加活动的舞龙队就有六支以上,今天来的舞龙队只有三支。其中,特色最鲜明的是一支板凳龙队,长长的龙身由十来张长木凳连接而成,前后舞动,龙身更显挺拔刚劲。

    仔细观察舞龙,队员们看似四处跳腾奔跑,实则始终随着长龙而起舞,此起彼伏,似行云流水。尤其是那条板凳龙,龙身紧随板凳扭动,舞龙者手持木杆控制板凳而舞,头尾照应,配合得天衣无缝,那种默契令人赞叹不已。

    表演潮汕“非遗”英歌舞的是一群年轻演员。他们画着鲜艳奇特的脸谱,身穿民族服装,动作英武利索,时散时合,腾跃自如,赢得阵阵喝彩声。

    几支舞龙队在广场上表演一番后,紧随锣鼓而沿街游行,英歌舞队接踵而进。接着就是一辆装扮好的花车,车正中站着打扮还原的刘伯温,还有一位女子及几名儿童,大约是刘的后代吧?

    花车过后便是几支由妇女盛装组成的舞蹈队、腰鼓队,舞姿翩翩鼓声阵阵,英姿勃发各显其能。即便是跟随在队伍后面的群众游行队伍,不论男女老少,有的手举各色鱼灯,有的身着节日盛装,脸上充满节日的欢乐之态。

    粗览活动经过,有了一个感觉:从庄重肃穆的太公祭到市井烟火的伯温非遗大集,文成正借伯温文化激活古老山城,点燃山水之间独有的诗与远方。

    “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岁月更迭,刘伯温已经从一位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从明代开始延续至今的太公祭,历经500多年的时光洗礼,早已成为文成当地象征血脉相连、情感共通、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对于参加表演的子孙后人来说,激情过后,更浓郁不化的是对传统文化与家乡的一脉痴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榕树谭
儿子的亲事
瑞安米饼
记忆中的“双抢”
伯温非遗大集一瞥
15394007485700
瑞安日报 榕树谭 00004 伯温非遗大集一瞥 ■施正勋 2025-7-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