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填补空白,邮证史海。瑞安市集邮协会副会长、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曾晓炜所著《开埠存迹:集邮视野下的温州近代邮政史研究》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亚洲集邮联合会原副主席、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原副会长刘佳维作序。针对温州清代民国邮政史专著空缺、地方志书记载不详及集邮界片面观点,曾晓炜依托丰富邮品,深入挖掘史料,从集邮视野完整地介绍温州近代邮政的发展历程。
曾晓炜曾编组多部邮集并多次获全国性大奖,发表学术邮文数十篇。本书填补了温州地方邮政史空白,获专家认可并入选“温州文化研究工程(温州学)成果文库”。
我与曾晓炜相识于本世纪初的2001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集邮展览上,他编组的《马》专题邮集首次参展第8届全国邮展,便荣获了金奖加特别奖(后还获得曼谷2003年世界集邮展览大银奖、中国2003年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镀金奖)。这“一展成名”,我作为邮展的组织者,对这位60后的邮集作者留下了初步印象,或许因我属马、爱马的原故,更是晓炜对集邮的执着和不懈努力。此后几年,全国集邮联在厦门、北京、杭州、洛阳等地举办的邮展评审员、邮集作者等培训活动中,均能见到曾晓炜的身影。
2006年,经浙江省集邮协会的推荐和全国集邮联的批准,曾晓炜不但参加了北京“德胜杯”中华全国专题集邮展览见习评审工作,并获得了国家级邮展评审员资格。此后我们有了更进一步交流和认同,并且让我不断看到他所做出的集邮业绩。
曾晓炜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集邮复苏时开始集邮的,那时他还在浙江省瑞安市城关第一中学读书,兴许该校那时就有集邮萌动和影响,难怪该校2005年也曾荣获“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之称号。正是当地良好的集邮氛围以及交往一些老集邮家,使他不忘初心,数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持续坚守集邮这项雅好,获得不菲成绩,得到赞誉。更让我欣慰的是,近年来,我时常能在集邮报刊上看到晓炜发表的邮文,不时还会收到由他编辑、寄来的《中国邮史·浙江》《邮史纵横》等集邮刊物,并且看到他的收藏和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已从起步时的专题集邮逐渐转向邮政史,所编组的《温州邮政史》邮集也先后在2014年长沙、2023年昆明全国邮展中亮相参展,并荣获大镀金奖的奖项,特别是2016年南宁亚洲国际邮展获得镀金奖,这正是晓炜不懈努力获得的新成果。
前段时间,曾晓炜发来了《开埠存迹:集邮视野下的温州近代邮政史研究》电子书稿,这是一本较为系统、较为深入研究温州近代邮政发展的专著,也是作者通过一些实物邮品进行深入研究、提炼,撰写出阶段性、地域性、概括性、研究性较强的总结。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并不是作者个人的小事,这是对地方史、邮政史以及人文发展留迹都能填补空白和说明的好事情。
本人能够先睹为快,真要感谢其信任。由此,我了解到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该书得到刘广实老师等诸位专家的认可和审核,本人在此也将感受作如下交流。
作者从集邮的角度,通过实物、引用史料并结合当地历史、交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对温州近代邮政的开办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比如:海关邮政为什么开办到温州为止,而不再往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发展,曾晓炜与刘广实老师探讨后认为这与当时中国境内存在的海关邮政、上海工部局书信馆以及“客邮”等不同通信机构的各自“势力范围”有关。当地海关成立后,海关内部文书、信件该由海关自己组织传递,但温州情况比较特殊。这是因为温州海关开办不久,当地贸易不旺,温州与上海间的轮船航班不稳定,并且之后还停航了近大半年(是温州当时与外联系仅有的海上航线)。其间公文、信件又是如何传递?作者查找到当年《北华捷报》上的报道,补充、考证了这段邮史的真实性。海关时期,一封1883年宁波寄温州的信件,在当时交通状况下,两地能够做到次日寄达。这让诸多集邮者对该封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作者经过多年的史料查阅,考证出该封的历史真实原貌。
关于大清温州邮政开办时间,不同的史志记载各不相同,作者引用了多处史料为佐证,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客观的结论。还有,作者以大清温州邮政开办初期寄出的信封为例,引用邮票章程、通令等史料,分析了寄往国外信件所贴邮资出现各种不同表示方式的原因及收费方法。
书中还对温州使用过的邮戳、开辟的邮路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研究。比如:介绍温州大圆日戳时,引用大圆日戳的设计图稿,揭开了1900年开始大圆日戳年份字订出现各种不同表示方式的原因。类似的研究书中还有不少,这些研究都是作者基于实物,挖掘史料进行的,故其学术价值还是应该得到认同和肯定的。
近十几年,地方邮政史收藏较为热门,近几届的全国邮展上均有不少地方邮政史的邮集参展,但能从组编邮集参展到研究专著成书出版,实属不多。这本书的出版从这方面来说,起到了引领作用。
地方文史的研究,近年得到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地方邮政史虽为其中一部分,但尚属小众选题,研究者不多。当地编写的邮政志或邮电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经概述当地邮政发展过程,在论述上往往是“薄古重今”,而且早期史料中,尚有引用不当的问题。能真正对邮政史进行深入研究,即便是邮政志或邮电志的编写人员,亦非易事,更何况晓炜作为非邮政专业人士,只因集邮兴趣与爱好,从微观层面对邮政史进行深入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填补了空白,实属难能可贵,所以就更应给予大赞誉。
我想,这是《开埠存迹:集邮视野下的温州近代邮政史研究》之所以能被当地文史专家推荐,并在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温州学研究联合会的指导下,纳入“温州文化研究工程(温州学)成果文库”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我乐于为之作序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