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胜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我市不少地方百姓健身房的开放时间与居民需求错位,晚上本应是健身运动需求高峰期,却大门紧闭;一些设置在小区居民楼里的百姓健身房位置难寻,导航信息不准确,居民按图索骥也只能无功而返。本应便捷、惠民的公共体育设施却沦为鲜为人知的“隐藏款”摆设,让建设城市“10分钟健身圈”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公共场所母婴室难觅,给带娃外出的家长们带来了不小困扰;精心打造的农村文化场所不开放,形同虚设;公厕难寻,游客想“方便”却不太方便。公共设施难找、难用问题似乎成了全国不少城市的“通病”,原本惠民的公共设施“隐身”,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既浪费公共资源,又在无声侵蚀着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
公共设施“隐身”,原因多样。有的在规划建设方面,由于前期调研不足、选址欠妥,导致公共设施位置偏僻,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有的在管理方面,由于运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导致公共设施开放时间缩水,甚至“闭门谢客”。有的在宣传推广方面,由于标识不清、宣传不广、手段单一,让公共设施“养在深闺人未识”。可以说,“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让一些公共设施自建设之初就埋下了荒废的伏笔。
那么,怎么才能让公共设施“亮出来、动起来”呢?管理部门必须以“用户思维”推进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真正满足群众的需求。
优化规划建设,让公共设施布局更科学。在建设前,相关部门应充分开展调研,了解居民需求和分布情况,合理规划设施选址,同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让决策更科学合理。
加强运营管理,让公共设施服务更便民。政府部门应保障公共设施运营资金,通过财政补贴、社会捐赠等方式,缓解运营经费压力;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或社会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和维护效率,保障公共设施正常运行。同时,主管部门要将设施使用率、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倒逼责任主体主动优化服务。
加大宣传推广,让公共设施信息更可见。相关部门应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公共设施的位置、开放时间、功能特点等信息,并利用数字化手段,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的查找方式,让公共设施真正“亮起来”。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设施应脱下“隐身衣”,穿上“便民服”,以更加亮堂的方式出现在众人面前,服务于人民群众。只有这样,公共设施才能“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发挥便民、利民、惠民的作用,为群众的美好生活增添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