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麂往事
■林南斌

    “轮船嘀嘀嗒,开往北麂阿姨家……”小时候自编自演的童谣,总是拨动我的心弦,随之一个小男孩骑在木凳上摇头晃脑的形象浮现在眼前,充满稚气的脸加上奶里奶气的声音,惹得旁人哄堂大笑。

    北麂岛——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岛,也是我心中最向往的地方。听说母亲怀我时,父亲响应“深挖洞、广积粮”号召,远赴37海里外的北麂岛建防空洞,母亲也毅然决然地跟着一起去了,就住在二姨家。那时家里穷,母亲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跟着当地渔民去捉“岩头”(即待潮水退去后,去挖礁石间的辣螺、黄螺、青螺、龟脚、牡蛎等),在当时的条件下做这件事是很危险的,但每天得到的“战利品”能卖几十块钱,甚至可以顶一次老家婚宴的份子钱,足以令母亲心动不已。

    我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带着我去姨妈家作客,在一个叫做“单昌岙”的地方住了1年多。“单昌岙”又名“淡菜岙”“东昌岙”,位于北麂中部岙口,以盛产淡菜(贻贝)出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名东联村。我在这片美丽而纯净的海滩上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并用浩瀚的大海、拂面的清风、涌动的潮水和交相辉映的星光渔火编成一首梦幻般的歌。或许是因为对这片海域一往情深,多年以后,我仍哼唱着当年那几句自编的童谣,沉浸在自我陶醉的状态中。

    缘分有时候真的妙不可言。时隔25年后,我因岗位变动回到北麂岛工作。那时又值婚期临近,顺便去岛上发请柬,打算第2天大清早赶回去筹办婚礼,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第2天竟刮起了十级大风,抗风能力不足的客轮突然停航,迫不得已在海岛上待了二十几天,直到婚礼前夕才风风火火地赶回来,媳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嗔怪道:“你要是再不回来,我只能举行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了。”说罢,已哭得梨花带雨。

    重回海岛时恰逢春天。父母曾教导我:“去海岛工作,就得和渔民打成一片。”带着殷殷的嘱托,我有事没事都去附近的渔村转一转,亲身体验“潮涨吃鲜、潮落点盐”的生活。春汛前是一年中海鲜类上市最少的季节,大多数鱼类洄游产卵,渔民只得赋闲在家,有句俗话叫“杨柳青,断鱼腥”(指杨柳发芽时没海鲜)。为了与渔民们同甘共苦,我和新同事“约法三章”,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约定春季食堂只供应虾皮、皮蛋和榨菜等简单的菜式,因为吃得上火,嘴巴都起了泡。

    后来,我在北麂岛上工作了3年,担任副乡长,负责渔业、交通、城建、电力等工作。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和鼓励当地渔民发展深海网箱养殖业,不遗余力跑项目、筹资金、搞培训,促使黄鱼养殖闯出了一条科技兴渔的新路并大获成功。那几年,还修建了环岛公路、北麂渔港、交通码头等一大批基础设施,为渔民出行提供了保障。

    在北麂工作的时间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和岛上的渔民混熟后,我跟同事们经常去串门话家常,也时而因此闹出笑话。有一次,我登门走访一位老渔民,因为他家是从福建搬迁过来的,平时习惯讲闽南话。不巧的是,我到访时他刚好和朋友出去玩了,他妻子告诉我“踢桃(闽南话音译,玩的意思)去了”,我竟阴差阳错地听成“剃头去了”,随口应答:“那我就在这里等吧!”邻居们笑着跟我解释了原委后,我尴尬得脸红一阵白一阵。

    北麂人好客,凡是亲朋好友上门,会迫不及待地拿出刚捕获的海鲜和家里珍藏的“下洋晒”(北麂又叫“下洋山”,所以下洋山人晒的鱼鲞叫做“下洋晒”)招待客人,同时也会毫不吝啬地端出家酿的糟烧开怀畅饮,那场面,热烈欢腾、酣畅淋漓。

    北麂岛的夜静谧而神秘。每当夜幕降临,伴着满天星光,和着和煦的海风,呡一口香醇的“人家烧”,品尝着新鲜的海鲜,别有一番滋味。远眺万船灯火,有渔民浅唱渔歌,海风中飘逸着浓浓的海洋文化气息,仿佛叙说着生动感人的渔岛故事,还有关于“蓝眼泪”的传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云江潮
北麂往事
渐行渐远的通讯录
三伏天,喝伏茶去
笋壳竹壳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北麂往事 ■林南斌 2025-8-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