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伏天,喝伏茶去
■张秀玲

    三伏天了。母亲絮语一下,微信唠叨一圈。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汉字很有意思,“伏”是一个会意字,由“人”与“犬”组成,望文生义,太热了,人和狗都要躲藏,印证了俗谚“夏至狗,无处走”。这种燠热,曾给诗人留下形象的感受。宋代的尤袤在“三伏天”为公事奔走而大倒苦水:“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陆游在《苦热》中描述“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赤日炎炎,如同坐在蒸锅里难熬,这就更形象了。

    学生时代的暑假撞上上蒸下煮的三伏天,又撞上农忙假,连记忆都苦,苦得不堪言。双抢时节,且不说大人,黄发垂髫都不能躲在家里,每天跟随大人起早摸黑,天天暴晒在酷暑中,没有任何防暑工具,中暑自然如影随形。那时候,一旦出现惊冷或者上吐下泻,妈妈马上把我带到村子一个院子里,这里住着一位精通刮痧的老人。精瘦的他三下两下,一番抽筋剥皮,虽然疼得我大喊大叫,但也神奇,人一下子就神清气爽。耳濡目染,一些人也精通此道,但各地刮痧方法似有不同。刚工作那几年,暑假去浙师大培训学习,金华酷热,我几乎每天都中暑。恰遇一位擅长刮痧的乐清籍同学,她让我扑在床上,用筷子给我背部刮痧,背部紫痕道道,一旁同学笑我负荆请罪呢。二十多年前的暑假,去内蒙古旅游,五天游程,我三次中暑,一次还夜里去急诊。团队朋友轮流给我刮痧,我的鼻梁上方始终挂着一条红红的条子。久病成医,我也学会给自己刮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绳索,每次暑假旅游,未雨绸缪,带足仁丹、藿香正气等各种避暑药物。

    除了中暑,总有几天疲软困乏,整天贪睡,食欲不振,母亲见此却很淡定,说了一句,湿困了。去乡镇卫生院开一点中药,喝了几剂,立马生龙活虎。那时候物质贫困,除了咸味外,几乎接触不到其他味觉,竟然觉得那中药甘甜爽口,特别好喝。小时种下的味蕾,伴随终生不离不弃。现在喝中药,不管什么味道,都容易入口。

    这样的天气容易中暑湿困,古人就提倡“伏者,隐伏避盛暑”。经学家颜师古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只是以农耕为主的年代,安心居家躲避暑热,唯有达官贵人可以做到,养尊处优的他们还有专门的解暑汤药。《红楼梦》中提到的汤药,酸梅汤、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顾名思义,祛暑化湿,倒是香薷饮有点陌生。第二十九回,宝黛因张道士提亲而拌嘴,黛玉一气之下把香薷饮全吐了出来。当时好奇这是何物,背景是炎热天气,估摸跟解暑有关,查了《本草纲目》,说是“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果然具有发汗解表,温胃调中的作用。

    其实,当时百姓即便囊中羞涩,也有“降暑”的良方,而且彼时民间就有乐善好施者。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曾描绘:“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民间的慈善盛景犹如乡野清风,给三伏天送来阵阵凉爽。

    这人间氤氲的热闹烟火一直在民间燃燃不息。乡间一些公共场合都会提供凉茶,乡人们叫伏茶。记忆中,莘塍街酱园附近的轮船码头,有一座亭子,就放着一大桶伏茶,半截木盖上放着两只木勺子,供路人取用。我特别喜欢那伏茶甘露的味道,有时候去镇上给妈妈办事,经过亭子,不管渴不渴,都喝上一勺,有时还专门绕道去喝一勺。乡下没有公共资源,但母亲也不吝啬,一到酷暑,便使唤我们去乡里卫生院买几帖伏茶,煎起来,供一家子日常喝。伏茶味甜滋滋,不用母亲喝令,我们早已主动抢喝。只是那时候不知伏茶怎么写法,更不知跟三伏天有关。

    时下一些公共场所,爱心人士免费提供伏茶,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万松山、明镜公园、药店,锻炼的或者行人来来往往,喝者笑语熙熙,有人还特意带一杯回家。

    这手机比长辈还操心,还没入伏,各种养生指南早已铺天盖地,给你各种提示。若在之前,它们如寻常尘埃,擦过我的耳际,消弭在空气中。但自从去年身体时而闹腾,这才半信一些人云亦云的养生之道。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伏茶是必喝的。即使周边冰激凌和各种奶茶饮品蛊惑凌厉,我也是柳下惠,对伏茶,依然有着初恋般的情结。这不,小区群来了温馨提示,骄阳炽热,清凉有我,南北门口均放置爱心伏茶。

    好嘞,赶紧去喝一杯,再带一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云江潮
北麂往事
渐行渐远的通讯录
三伏天,喝伏茶去
笋壳竹壳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三伏天,喝伏茶去 ■张秀玲 2025-8-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