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象富
二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二十年来,瑞安大地正逐步将这一理念转化为鲜活的现实。从塘下镇陈岙村的“溪水变金水”,到曹村镇的“涝区变景区”,再到林川镇的“荒田变梯田”,瑞安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精彩篇章。
生态筑基,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底气。瑞安的乡村振兴实践,始终以生态修复为起点。塘下镇陈岙村曾因九龙溪“水患”频发、违章建筑遍布而负债累累,村两委以“砸饭碗也要保生态”的决心,拆除污染厂房、整治“青山白化”,将1.8公里溪流打造成蓄水22万立方米的“聚宝盆”;曹村镇直面“天井垟洪涝”难题,拓宽河道、修建堰坝,让十年九涝的荒田变成年产600万公斤粮食的良田;林川镇金川梯田放弃短期收益,坚持有机种植,用赤眼蜂除虫、鸭子除草的生态循环模式,让千亩荒田重现稻浪翻滚的生机。这些实践证明,只有守住生态红线,才能打开发展绿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珍贵的家底。
产业破壁,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瑞安乡村没有停留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初级阶段,而是积极探索“变现”路径。塘下镇陈岙村围绕“水经济”做文章,从卖水资源到建游泳中心,再到发展游船、漂流等业态;曹村镇以“田园+”战略串联进士文化与农耕体验,让研学旅游成为村民增收新渠道,农民收入从单一农作物收益拓展为土地流转、股权分红等多元来源;林川镇将梯田从“种粮食”升级为“种风景”,有机稻米年产值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让生态产品获得流量溢价。这种“生态+产业”的融合思维,正是瑞安将“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关键密码。
共治聚力,让全民参与成为持久动力。乡村的蝶变离不开干群同心的坚守。林川镇平和村村民无偿出让土地修建景观设施,用“心往一处想”的共识铺就通山之路;塘下镇陈岙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用“一代人的牺牲换下一代的幸福”的担当攻克移坟拆违难关;林川镇能人志士返乡成立合作社,用“把荒田变良田”的情怀唤醒沉睡的土地。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新起点,瑞安的实践启示我们: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发展是最坚实的保障。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绘就更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