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江25·“缘”梦集》 21
华侨项志坚:13年“爱的托举”
只为给困难学子“撑把伞”
■记者 潘虹 通讯员 陈桂芬

    “我从山区出来,没有条件读书,没有文化,吃了很多亏。”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意大利华侨项志坚深藏心底多年的遗憾,也成为他连续13年托举家乡困难学子实现求学梦的初心。

    1978年,项志坚出生于瑞安枫岭岙口村(现高楼镇东侨村)。15岁那年,他远赴意大利谋生。从皮具工厂打杂的零工,到一步步创立自有品牌,他的创业路充满艰辛。语言不通、技能不足、文化差异……都曾让他举步维艰。“没有文化,真的吃亏”,成为他那段岁月最深的体会。

    也正因“淋过雨”,项志坚特别想为别人“撑把伞”。2013年,得知家乡仍有优秀学子因经济困难而被迫放弃求学,他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加入“云江助学”的队伍中来。与妻子胡灵燕商量后,他委托父亲项全淡通过瑞安市人民教育基金会,开始定向资助困难学生。因项志坚、胡灵燕夫妇远在意大利,平时都是委托在家乡的父亲项全淡结对助学,13年来,累计资助困难学生44人次,捐助总额26.8万元。

    令人动容的是,项志坚不仅出钱,更付出真心。“看到这些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是我最大的安慰”,项志坚常说,“希望他们毕业后好好工作、回馈社会”。如今,他资助的不少学生已走上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小沈就是其中一位。在项志坚的资助下,他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如今正攻读硕士。

    “非常感谢项伯伯这些年来的爱心资助!这份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推动我不断向前。”他感谢项志坚和瑞安市人民教育基金会在他最困难与无助的时候给予的资助,让他求学期间可以不用为生计发愁,安心攀登知识的高峰、勇敢追逐学术梦想。

    更可贵的是,通过资助,爱心在小沈心里生根、发芽。连续6年申请资助的小沈,今年放弃了申请。“今年没有继续申请助学金,是希望把这份爱心让给更有需要的学子,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学子完成他们的求学梦。”小沈动情地说:“接下来,我会努力找工作,用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

    小沈的经历,是项志坚爱心助学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项志坚的“撑伞”之举,并不止于助学。家乡修路筑坝,他捐资60万元;汶川、玉树、意大利等地发生地震,他次次慷慨解囊;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牵线中意两国捐赠防疫物资……一直以来,他从不忘自己“走出大山”的根,更践行着“回报社会”的诺言。

    爱无疆,行致远。项志坚用13年的坚持,诠释了“云江助学”温暖而又深远的含义,他先后获得“温州市爱心使者”、瑞安市资助困难生上大学“杰出贡献”奖等荣誉。13年来,他将爱心汇入“云江助学”这场接力中,书写跨越重洋爱的注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聚焦点
古籍“晒”出现代温度
华侨项志坚:13年“爱的托举”
只为给困难学子“撑把伞”
新居民健康有“医”靠
瑞安电力部门特巡线路除隐患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3 华侨项志坚:13年“爱的托举”
只为给困难学子“撑把伞”
■记者 潘虹 通讯员 陈桂芬 2025-9-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