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70%
■张秀玲
得空,整理房间。
季节交替,有些衣服很难快速归位,捣鼓半天还是不尽如人意。于是整理衣柜,让衣服按照季节归类,以便方便取用。不断翻检过程,发现很多衣服挤压在衣柜角落,已经很长时间没穿。在要和不要之间掂量再三,最后决定弃掷。其实,当年整理这些衣服时也是权衡很久,觉得目前虽然不大穿,但说不定有风水轮流的一天。就这样,经过多次思前顾后,最后过滤留下诸多衣服。事实证明,留下后从没被光顾,它们就一直坚守某个角落,犹如被打入冷宫的妃子。
顺便整理书房,又整理出一大叠的报纸杂志和会议或学习培训赠予的书本。至于杂志,本是看了可以随手处理的,但那时觉得不错,便先存着,譬如《杂文报》之类,还有女儿的《上海周刊》。而后呢,从没瞧过翻过。它们原先就上不了正堂,只是叠放在书桌一角或者某个大袋子,所以理所当然被清理了。近几年,个人出书层出不穷,每次会议都会分到一些书或者杂志。毕竟是人家的心血,不敢贸然处理。但几年了,依然没翻看,或者我的阅读需求不需要,或者压根儿没时间阅读。这次清理拥挤的书架,自然要留其精华,落满灰尘的这些书,就悻悻被冷酷出局。
整理到底吧。整理冰箱,很多东西竟然不知猴年马月买的。仔细一看,大部分已过保质期,有的甚至严重变质。当初买东西时,觉得有了冰箱,似乎就没有后顾之忧,见什么就买,如果逢上优惠活动,更买得义无反顾。买来后,充塞在冰箱里。而后竟然没怎么用,譬如各种调料,或者一些干货。于是毅然弃掷一大堆食品。
整理大半天,筋疲力尽。看着一大堆的东西,做无尽的假想。试想,当初买东西时只购买所需,或者第一次整理衣物时就“斩草除根”,那么现在无需重复繁琐的清理,而如果一直没有这些东西,我的生活也没影响。看来,我们广阔的空间,存储的大都是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人到底需要多少?
几年前,一家三口暂住在学校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宿舍。一个小厨房,一个小卫生间,一张床,一张小饭桌,一个衣橱。小而干净,温馨又容易打理,日子照样过得舒舒服服。而现在家里100多平方米,偌大客厅,以及那些摆设,有多少时间派上用场,唯一的感觉就是清理费时费力。
有一次,几个同学周末户外踏春。中午找不到餐馆,就去路边买了一块麦饼。十几元的麦饼,肚子很快填饱。后来大家戏谑,若去餐馆吃一顿,起码花几百元。而换种吃法,十多元就可以解决。看来人需要的并不多啊。
那么,人活在世上,衣物啊,空间啊,到底需要多少呢?
一则网络趣语令人哑然失笑。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配置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70%的面积是空闲的;一大堆社会活动,70%是无聊空虚的;一屋子衣物用品,70%是闲置没用的;一辈子挣钱再多,70%是留给别人花的。虽然有些偏颇但无不道理。扪心自问,我们真正需要多少?我的三星手机,功能居多,但我只用到电话短信微信,其他包括游戏一概形同虚设。而我今天整理出来的衣物就不折不扣印证了70%是闲置没用的。
时下很多人都感喟活得累。如果舍弃那些70%,人是否会活得轻松和简单呢?如果可以做到衣食简单,如果做到住房面积适中,那么以我们的工作收入,完全可以过得无忧无虑。简单,并不意味生活方式倒退,消极回归落后;只是提醒我们别为那些70%而消耗精力,这或许就是高质量生活的特质。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现状呢,大部分人依然沦陷在为那些70%而拼搏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