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村 服务群众
■王 振
说起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华西村。因为它实在太出名了,享誉海内外,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去探寻、解读其成功之道。可是,在老支书吴仁宝的眼中,华西村的成功无非就两字:实干!想当年,华西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时,这老爷子愣是带着一票人因地制宜、持之以恒的奋斗,最终成就了这“天下第一村”!
无独有偶,笔者发现自10月份起,《瑞安日报》开辟专栏,分期分批介绍了20位来自全市各镇街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先进事迹,无论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致富,还是推进服务型社区建设、加强基层治理,这些书记们治理下的村庄都令人耳目一新、挑指称赞。尽管他们事迹各异,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实干”。因为他们实干了,所以一个个困扰发展的难题也就解决了,村子兴旺了,老百姓就乐呵了,上级也更满意了,这实在是件一举多得的美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当我们从中国社会组织结构来看待中国梦实现的伟大复兴之路,可以发现从中央到地方,再从地方到市、县、乡,一级级下来,最终还是落实到每一个村、社区上面。俗语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一级自治组织,村干部自然是最基层一级的干部。他们既肩负着配合上级工作,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使命,更承担着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和谐、幸福美好生活的重托。这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村级干部们可谓劳苦功高。当然,各地村情不同,在实干兴村、服务群众方面必然会存在不小差异。比如,我市东部经济发达,企业密集,群众富裕程度高,中西部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较小。因此,如何更好地结合市情、抓住村情实干是每一个村级组织带头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实干”不是胡干,必须要符合上级的有关政策。尤其是村里的“当家人”,需要有大局意识,每干一项工作,都要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干,才不会走弯路。其次,“实干”不是蛮干,必须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要从村里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真正地把实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最后,“实干”不是瞎干,必须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业富民必先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不断地将群众智慧转化为新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只有如此,群众才能满意,根基才会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