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道
传递绿色交通理念
■金 粟
瑞城的自行车道建好了,人行道被占了,停车更难了(详见本报11月19日第8版报道),市民议论纷纷。
市民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瑞城汽车多,泊位少,以前有些人都把车停到人行道上,现在人行道被拦了,许多汽车没地方停了,停车问题更加严峻了;在人行道上“镶嵌”一条自行车道,人行道因被“挤压”而变窄了,行人行走不便了。
但仔细一想,笔者以为这种担忧还可以商榷。人们以前把汽车停到人行道上,占用了人行道,这其实是不规范的,现在人行道边上都安上了隔离桩,不过是让汽车离开本不应该停泊的“位子”,并不存在影响停车这样的说法。再者,虽然自行车道“挤压”了人行道,可毕竟还有可供行人通行的窄道,以前人们把汽车停到人行道上,几乎完全“占领”了人行道,很多时候,行人不得不走上车道,与汽车争路权,如“市政府后面的安强路被栅栏隔开,人行道又被汽车占用,导致行人只能在车道上行走,存在安全隐患”。
投放公共自行车,建设自行车道,其本意应该是为了向市民传递绿色交通理念。
倡导绿色交通理念的人们,或者不买车,或者虽然买了车,但很少开车,常常采用徒步、骑行或乘坐公交车等方式出行。瑞城不大,徒步半小时就可以穿越大半个城区,没有必要步步依赖汽车。一面在路上气冲冲地开车,一面找地方气吁吁地锻炼,还不如安步当车,走路健身。我市有一群徒步族与骑行族,还有一些平心静气等候着公交车的人们,他们是践行绿色交通理念的先行者,令人赞赏。
眼下最令人担忧的问题,还是自行车道能否通畅。如果自行车道两端的路口被违停的汽车堵死,自行车道成了一段段“断头路”,那么骑行者与行人,就会重新走上车道,与汽车争路权了。由此看来,只有事事讲规矩,人人懂礼让,才能更好地传递绿色交通理念。
如果人人讲规矩,车走车道,人走人行道,自行车走自行车道,各安其道,互不干扰,那么道路虽然窄一点,但还是可以通行的;如果人人懂礼让,车让着人,人想着车,自行车不与车争路,不与人抢道,那么虽然速度可能慢一点,但还是能够畅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