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
“统保”可让“李鬼”
无从钻空子
■王国荣
空调的保险丝坏了,无证无良维修人员却说变压器坏了。这是我市有关部门开展无照家电维修市场整治中“暗访”的一个镜头。随同记者发现,家电维修行业普遍存在无照经营、无证上岗、小病大修乱报价、维修人员技术良莠不齐等乱象(详见本报1月15日第5版报道——编者注)。
现在的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快,好多是高科技电子产品,不像以前性能单一的普通电器,哪个零件坏了还能看出个一二,而且换换也比较方便,修理费用也不高。现在不行了,像空调、电脑之类的家电一旦发生故障根本弄不清到底哪里出了毛病,只得叫维修人员上门检修,就像人看病,只能听医生的,如果碰上个无良医生“小病大处方”,也只好自认倒霉。
那些靠一张小广告招揽生意的无证无良维修点人员,就是钻了消费者不懂相关知识以及配件价格等行情的空子,乘机宰一刀、赚一票。甚至如报道中说的,有维修人员在第一次维修时特意给你留点小毛病,让消费者不得不二次报修,牟取更多非法利润。无奈,有时候有些家电的故障真的是急煞人的,比如冰箱突然不制冷了,怕时间一长冰冻食品变质;微波炉不转了,里面灯却亮着,贸然打开怕有辐射;电脑突然黑屏或罢工,怕丢失正在运行的文件……这时只得“病急乱投医”,记者随机调查的50位网友及市民中有27人选择就近维修点,就是一个佐证。
并非选择就近维修点不好,问题是现实中“李鬼”比“李逵”还多。据不完全统计,瑞安目前正规执证经营的维修店铺30余家,而无照经营的维修点则多达五六十家,让急需修家电的消费者一时无从选择,更难以判别谁是“李逵”谁是“李鬼”。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相关的民生服务功能还不尽健全与完善。
一时的整治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当“游击队”多过“正规军”时,你要让前者统统消亡是不现实的,这里关停一家,那边又冒出一家,就像城管赶无证占道的摊贩。更何况商务部门早年出台的《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对市场管理效果有限。因此笔者以为,要想让楼道等维修广告失去宣传效果,让“游击队”维修点没有或者少有市场,还是要靠“正规军”雄起,去有效覆盖并牢牢占领整个家电维修市场。
这支正规军可以有多支部队,有全市规范的家电维修统保队伍,有各个品牌的厂家售后维修服务队伍,有经工商等相关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维修队伍。作为企事业单位,可以工会福利的形式,或者视实际情况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分摊费用,给职工统一购买“统保卡”或家电维修优惠卡,这样用户要急修家电时,只要一个电话,维修人员就会佩证上门服务,而且有单有据、有反馈有回访,也不需要用户去查验维修者的资质或证照。这样,维修市场自然会规范。
据笔者所知,多年来杭州很多单位实行的统保卡服务反响都不错。不少城区还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实施“统保”工程,给符合条件的居家老人免费提供统保卡,其中江干区民政局去年8月为辖区1.5万老年人发放统保卡,保修内容包含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大型家电及部分常用小家电。对此,我市是否也可以借鉴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