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9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洛叶家的“祠堂酒”

    直洛叶家的“祠堂酒”

    ■叶伟东

    吃“祠堂酒”是温州农村的一种古老习俗,盛行于明清年代。 在农村凡有大姓人家聚居的村庄,一般都建有规模不小的姓氏宗祠,也称为祠堂。祠堂是儿孙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每年都会择定吉日举行祭祀活动,族人在祠堂里吃上一顿丰盛的宴席,俗称吃“祠堂酒”。

    有些人丁兴旺的宗族,每逢摆祠堂酒,往往要摆上几十桌甚至一百多桌,温州现在的“百家宴”其实就是从“祠堂酒”演变过来的,只不过是“百家宴”谁都可以参加,而“祠堂酒”仅限于本姓族范围。莘塍直洛的叶氏宗祠“祠堂酒”很有代表性。

    莘塍直洛叶氏宗祠也称叶文定公祠,是后裔纪念先贤叶适的场所。叶适是南宋名臣、思想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卒后皇帝赐谥“文定”,所以又称叶文定公。叶文定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民国期间重新修缮,现在是市级文保单位。现在的洛川叶氏族人,大多分散住在董田、四坦、直洛、东山等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 ,直洛叶氏宗祠都要大摆“祠堂酒”,高峰时期曾摆过200多桌。除了叶氏祠堂内,甚至祠堂周边的道路、祠堂边的文化宫都摆满了酒席,上千人同时聚餐,场面很是壮观。除了本地方叶姓族人外,还会邀请外地叶氏支派宗亲参加。本村叶姓老人只要年满60周岁,都可以免费享用。

    过去,由于叶氏祠堂没有收入,族长就规定由每房轮流负责每年的“祠堂酒”,费用也由各房自行筹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富裕了,叶氏祠堂也有了自己的公产租赁收入,摆祠堂酒的经费统一由祠堂支出。

    由于摆“祠堂酒”是叶氏祠堂的大事,一般都会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通常由族长牵头,各房族推荐代表组成管理小组,谁负责凳桌盆碗,谁负责搭篷架,谁负责买菜,各项杂务都要明确分工,落实到人。

    祠堂酒办得成功与否,厨师人选很关键,既要烧得好吃,又要保证上菜速度。这样,通常就需要3至5名掌勺的厨师长。同样,采购食材的人员也是根据各房族推荐经过多方挑选产生,须对挑选、采购海鲜等酒席原料相当内行,以保证采购的原材料既新鲜又便宜。

    到了摆祠堂酒这天,叶氏祠堂及周边彩旗飘扬,气球高悬,锣鼓喧天,礼炮轰鸣,声不绝耳。祠堂内悬挂灯彩,供桌上香烛通明,摆放鸡鸭鱼肉、瓜果等祭品。来自各地的宗亲分批进入祠堂,祭拜过祖宗之后就可入席。

    在祠堂内入座的都是族长、房长及外地宗亲贵宾,其余人只能到外面就座,每桌凑齐十人,就可以先开吃四大盘冷菜。农村的宗族文化很有意思,同宗族人欢聚一堂,相互之间吁长问短,就跟亲戚一样。大家聚在一起只论辈份不论年龄,往往有一些老人恭敬地称呼某年青人“叔叔”或“阿公”。辈份算得上是一门学问,同宗同族之间是必须讲究辈份的,称谓礼数、言行举止,都马虎不得,不然就会乱了礼法。

    开菜时间还没到,桌上四大盘早已空空如也,这时候,大家都会翘着脖子等待开菜的炮声,性急的甚至会跑到厨房催问。开菜的信号通常是由族长下令,鸣6声礼炮。只要炮声一响,就会一个接一个上热菜。在众人的推杯换盏之间,十几道热菜很快被一扫而空,是真正的“光盘行动”。等最后一道西瓜端上来的时候,意味着整场酒宴的热菜都上好了。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带着满足的神情起身,在送客的乐曲声、鞭炮声、锣鼓声中陆续离席散场。

    其实,老祖宗留下的习俗,真正目的不在乎吃,而是为了让同宗族人借祭祀祖先的机会聚聚,相互认识,增加情谊,和现在提倡的国学教育可谓殊途同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玉海楼
   第00009版:玉海楼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实验室
   第00012版:广 告
   第00013版:乐周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乐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名门一怪才 诗情满瑞安
直洛叶家的“祠堂酒”
从金乡发现桫椤树,想起一首民歌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9 直洛叶家的“祠堂酒” 2015-6-1 2